木假山记

· 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拼音

译文

树木的生长,有还在幼苗时便死了的,有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而死了的。幸而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有形状好似山峰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 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 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我想到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可用作栋梁而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没有折断,没有腐烂,没有折断腐烂,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然而,我对木假山的喜爱,不光是喜爱它像山,而是还有感慨寄寓其间;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又有敬意。我看到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然没有丝毫逢迎依附的意思,啊!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

注释

孽(niè):树木的嫩芽,殇:未成年而死。 拱(gǒng):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 斤:斧头。 汩(gǔ)没:沉没。 湍(tuān):急流。 濆(fén):水边高地。 野人:村野之人,农民。 数(shù):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 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 踞肆:傲慢放肆,这里形容“中峰”神态高傲舒展。踞,同“倨”。 服:佩服,这里用为使动,使……佩服。 庄栗:庄重谨敬。 岌(jí)然:高耸的样子。 阿(ē)附:曲从依附

内容简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蘖(niè):树木砍去后从根部新生的芽。这里指树木刚生长出来的时候。
  • :两手合围粗细,指树长到一定大小。
  • :胜任,适合。
  • 汩(gǔ)没:埋没。
  • 激射:水流冲激。
  • 啮(niè)食:这里指水浪冲击侵蚀。
  • 濆(pēn):水边。
  • :天数,命运。
  • 魁岸踞肆:高大雄伟,盘踞舒展。“魁岸”形容高大;“踞肆”形容姿态舒展不受约束。
  • 庄栗刻削:庄重严肃而峻峭挺拔。“庄栗”意为庄重;“刻削”形容山势峻峭。
  • 岌(jí)然:高耸的样子。这里形容山峰独立不依。

翻译

树木生长的时候,有的刚发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粗细就夭折了;幸运地长成可以作为栋梁的,就会被砍伐;不幸被大风拔起,被流水冲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运地没有折断、没有腐烂,就会被人看作是可造之材,从而有被斧头砍伐的忧患。其中最幸运的,在湍急的水流和泥沙中漂流沉没,不知道经过几百年,在被水流冲激侵蚀之后,有的形状好像小山,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了,勉强把它做成假山,这样才能脱离泥沙并且远离斧头的砍伐。可是那荒僻江边的岸边,像这样(形状像小山)的树木有多少啊,没有被喜欢多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和农夫当作木柴砍去的,哪里能数得清呢?那么在这些最幸运的树木当中,又存在着不幸的呢。

我家里有一座木假山,有三个山峰。我每次想到它,就怀疑有某种命运(天数)在其中支配着。它开始发芽没有夭折,长到一定大小没有死亡,长成栋梁之材后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被水冲走却没有折断、没有腐烂,没有腐烂折断却又没被人当作有用的材料看待,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湍急的泥沙之间被冲出来,又没有被樵夫、农夫当作木柴,然后才能到这里,那么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不是偶然的。

然而我喜爱这座木假山,不只是因为它的样子像山,而是对它又有一些感慨;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还怀着敬意。我看中间的那个山峰,高大雄伟、盘踞舒展,神态气度端正庄重,好像有办法使它旁边的两个山峰敬服。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严肃、峻峭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的形态像是服从于中间的山峰,但高耸的样子决然没有一点儿依附的意思。啊!它真值得敬重啊!它真让人有所感慨啊!

赏析

这篇《木假山记》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散文佳作。作者苏洵以树木生成木假山的艰难历程为切入点,深刻地反映了诸多事物成材的不易与命运的无常。文中通过描述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不幸,如早夭、被伐、被风拔水漂等,来暗示人才在世间所面临的种种坎坷和磨难。

作者家中那座三峰的木假山,经过重重磨难才得以保全形成独特模样,苏洵由此联想到命运的主宰力量。他对木假山不仅有爱,更有敬,由物及人,把木假山想象成人,刻画三座山峰各自独特的神态与气质,象征着不同类型的人。以假山中峰的魁岸踞肆、意气端重来体现出一种领袖般的气质;二峰庄栗刻削、凛不可犯却不阿附,象征着有坚守、有气节的人格精神。借木假山的形象,苏洵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坚定品格的坚守。文章立意深刻,借平凡事物来寄托深沉的人生思想,笔法委婉曲折而又意味悠长 。

苏洵

苏洵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 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