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题西山秋爽图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疎林。绝顶茅菴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緉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襪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名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梵呗(fàn bài):佛教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
- 人外:世外。
- 尘侵:尘世的侵扰。
- 界:划分,隔开。
- 老衲(nà):年老的僧人。
- 锡:锡杖,僧人出行所携。“云中锡”这里指僧人在云间持锡杖行走。
- 緉(liǎng):一双。“著几緉屐”意思是一生能穿几双木屐。
- 卧游: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览。
- 槐安:唐传奇《南柯太守传》中淳于棼梦到自己在槐安国当了南柯太守,醒后发现所谓“槐安国”不过是槐树底下的蚁穴。这里指代虚幻的富贵世界。
- 投簪(zān):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 布襪青鞋:布做的袜子,青布做的鞋子,形容朴素的衣着,也指代归隐生活。
翻译
空旷的山林中,僧人的诵经声寂静悠然,水底的月影与天空的月亮一同沉沉浮现。这里远离尘嚣,犹如身处悠然世外之境,任何尘世的纷扰都不许侵入。年岁渐长,回忆起曾经游玩的地方,还记得那傍晚半竿高的斜阳,阳光一抹,将稀疏的树林分隔开来。在那山峰绝顶的茅庵里,一位老僧人正在独自吟唱。 云中可见僧人执锡杖悠然行走,溪头有人悠然垂钓,山涧边有人闲抚古琴。这一生能穿几双木屐,又有谁能理解我以欣赏画卷来代替出游的心意?本想乘风归向那悠然的境界,却又错对虚幻的荣华流连忘返,究竟哪一天才能弃官归隐呢?那份布袜青鞋的悠然归隐之约,如今只能在这西山秋爽图中寻觅了。
赏析
这首词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开篇描绘山林中秋夜的静谧,“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动静结合,定下静谧超脱的基调,让人仿若置身世外。接着通过回忆曾经游玩之地的景色—— “半竿斜照,一抹界疎林”,展现出一幅悠然恬淡的秋日山林图,透着淡淡的惆怅。下阕“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描绘出种种惬意悠然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词人对这种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然而,“此生著几緉屐,谁识卧游心”又道出了内心知音难觅的孤寂。“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表现出词人在尘世的挣扎与对归隐的向往,陷入了世间繁华与出世超脱的纠葛之中。最后“布襪青鞋约,但向画图寻”既有对现实无法实现归隐的无奈,又饱含从画中寻求慰藉的心境。整首词借题画来抒发个人内心复杂的情感,融情于景,将对自然、对尘世、对归隐的感悟交织在一起,体现出纳兰性德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与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

纳兰性德
清代政治人物、著名词人、学者,叶赫纳兰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王族姓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时期重臣纳兰明珠长子。
纳兰容若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曾祖父叶赫部贝勒金台石,曾姑祖母孟古哲哲(金台石妹、清太祖努尔哈赤妃),姑表祖父清太宗皇太极(孟古哲哲子)。母英亲王阿济格(多尔衮亲兄)之女爱新觉罗氏,父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容若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时二十二岁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帝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二),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佔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徵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 262篇诗文
纳兰性德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水调歌头 · 其一淮阴作 》 —— [ 宋 ] 朱敦儒
- 《 水调歌头 ·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 —— [ 宋 ] 陈亮
- 《 水调歌头 · 登多景楼 》 —— [ 宋 ] 杨炎正
- 《 水调歌头 》 —— [ 宋 ] 辛弃疾
- 《 水调歌头 · 其六定王台 》 —— [ 宋 ] 袁去华
- 《 水调歌头 》 —— [ 宋 ] 辛弃疾
- 《 水调歌头 · 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 —— [ 宋 ] 辛弃疾
- 《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