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臧哀伯谏纳郜鼎
所属合集
注释
无特别需要注释的词语。
翻译
夏四月,从宋国取得郜国的大鼎,把它放进太庙,这是不合礼制的。 臧哀伯规劝说:“做君主的,要发扬道德,阻塞违礼行为,以此来照耀百官;还怕有不足之处,所以显示美好的品德以教导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覆盖屋顶,大路用蒲草席铺垫,大肉汁不调味,粗粮不细加工,这是显示它的简朴;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衣带、下裳、绑腿、鞋子,横簪、瑱绳、系冠的丝绳、纽带等,要表明它的制度;玉器的垫子、刀鞘的装饰,衣带、飘带、马鞅,这是显示它的礼数;礼服上的花纹、黑白相间的斧形图案,这是显示它的文采;五种颜色绘出各种形象,这是显示它的物事;马嚼子、马颈上的铃铛、各种铃铛,这是显示它的声音;画有日月星的旗帜,这是显示它的明亮。道德,要做到节俭且有制度,增减要有定数。用文饰、器物来记录它,用声音、明亮来发扬它,以此来照耀百官,百官因此而戒惧,不敢违反纲纪。现今废弃道德而树立违礼行为,把受贿的器物放置在太庙里,以此明显地给百官做样子。百官都来效仿,又怎能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败亡,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道德,是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呢?武王战胜商朝,把九鼎迁到雒邑,有正义感的人尚且非议这件事,何况把表明违礼乱制的受贿器物放在太庙里呢?这怎么行呢?”桓公不听。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臧哀伯对鲁桓公把从宋国取得的郜国大鼎放进太庙这一行为的劝谏。他强调了君主应昭德塞违,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如建筑、服饰、器物等来彰显道德与规范,从而对百官起到示范和约束作用。而鲁桓公此举违背了道德和礼制,会导致不良的示范效果,可能引发国家的败亡。臧哀伯的谏言体现了对道德规范和礼制秩序的重视,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展现了左丘明出色的叙事和说理能力。

左丘明
左丘明的其他作品
- 《 左传 · 昭公 · 昭公二十三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哀公 · 哀公十五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桓公 · 桓公十四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昭公 · 昭公四年 》 —— [ 周 ] 左丘明
- 《 蹇叔哭师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庄公 · 庄公十三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哀公 · 哀公二十三年 》 —— [ 周 ] 左丘明
- 《 楚归晋知罃 》 —— [ 周 ]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