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臧哀伯谏纳郜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观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无特别需要注释的词语。

翻译

夏四月,从宋国取得郜国的大鼎,把它放进太庙,这是不合礼制的。 臧哀伯规劝说:“做君主的,要发扬道德,阻塞违礼行为,以此来照耀百官;还怕有不足之处,所以显示美好的品德以教导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覆盖屋顶,大路用蒲草席铺垫,大肉汁不调味,粗粮不细加工,这是显示它的简朴;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衣带、下裳、绑腿、鞋子,横簪、瑱绳、系冠的丝绳、纽带等,要表明它的制度;玉器的垫子、刀鞘的装饰,衣带、飘带、马鞅,这是显示它的礼数;礼服上的花纹、黑白相间的斧形图案,这是显示它的文采;五种颜色绘出各种形象,这是显示它的物事;马嚼子、马颈上的铃铛、各种铃铛,这是显示它的声音;画有日月星的旗帜,这是显示它的明亮。道德,要做到节俭且有制度,增减要有定数。用文饰、器物来记录它,用声音、明亮来发扬它,以此来照耀百官,百官因此而戒惧,不敢违反纲纪。现今废弃道德而树立违礼行为,把受贿的器物放置在太庙里,以此明显地给百官做样子。百官都来效仿,又怎能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败亡,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道德,是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呢?武王战胜商朝,把九鼎迁到雒邑,有正义感的人尚且非议这件事,何况把表明违礼乱制的受贿器物放在太庙里呢?这怎么行呢?”桓公不听。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臧哀伯对鲁桓公把从宋国取得的郜国大鼎放进太庙这一行为的劝谏。他强调了君主应昭德塞违,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如建筑、服饰、器物等来彰显道德与规范,从而对百官起到示范和约束作用。而鲁桓公此举违背了道德和礼制,会导致不良的示范效果,可能引发国家的败亡。臧哀伯的谏言体现了对道德规范和礼制秩序的重视,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展现了左丘明出色的叙事和说理能力。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