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木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匪道曷依,匪善奚敦!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拼音

译文

《荣木》这首诗,是为感念衰老将至而作。日月更替,时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开的夏季。我在孩童时,已经接受了修齐治平的儒学之道,可如今头髮已经斑白,却还是没有什么成就。 当夏盛开木槿花,泥土地里把根扎。 清晨绽开艳丽色,日暮凋零委泥沙。 人生一世如过客,终将枯槁黄泉下。 静思默念人生路,我心惆怅悲年华。 当夏木槿花开盛,于此扎根长又深。 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怜日暮竟无存。 坚贞脆弱皆由己,祸福哪得怨别人。 圣贤之道当遵循,勤勉为善是本心。 叹我无德又无能,固执鄙陋天生成。 匆匆岁月已流逝,碌碌学业竟无增。 我本立志勤求索,谁料沉溺酣饮中。 每念及此心伤痛,惭愧年华付东风。 先师孔子留遗训,铭刻在心未抛弃。 我今四十无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惧。 名车名骥皆已备,扬鞭策马疾驰去。 千里路途虽遥远,怎敢畏难而不至!

注释

荣木:即木槿(jǐn),属木本植物,夏天开淡紫色花,其花朝开暮闭。 推迁:推移,迁延,即运行之意。 九夏:即夏季。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故称“九夏”。 总角:古代未成年男女的髮式,因将头髮结成两个髻角,故称。这里代指童年。 道:指圣贤之道和做人的道理。 白首:指老年,老人头髮变白。 无成:无所成就。 采采:繁盛的样子。 兹:此,这里。 耀:形容木槿花开时的艳丽,光彩夺目。 华:同“花”。 丧之:指木槿花枯萎凋零。 人生若寄:人生在世,好像旅客寄宿一样。这是比喻人生的短暂。《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至。” 憔悴:枯槁黄瘦的的样子。 静言:静静地。 言:语助词。 孔:甚、很。 念:思念。 中心:内心。 怅而:即怅然。 而:语尾助词。 于兹:在此。《尚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孔传:“言祖乙已居于此。 托根:犹寄身。 贞脆:坚贞和脆弱,指人的不同禀性。 祸福无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意思是说,祸与福的降临,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门径,而是人们行为的好坏所招致的必然结果。 匪:同“非”。 曷:同“何”。 依:遵循。 奚(xī):何。 敦:敦促,勤勉。 “匪道曷依,匪善奚敦”句:不遵循正道还遵循什么?不勤勉为善还勤勉做什么? 嗟:叹词。 予:我。 小子:作者自指。原意指地位低下、无德无能之人,这里是自谦之辞。 禀:禀性、天性。 固陋:固执鄙陋。 徂(cú)年:过去的岁月。徂,往、逝;流,流逝。 业不增旧:是说学业比过去没有增加。 彼:指上章所说“道”与“善”。 不舍:孜孜不倦,奋斗不息。《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安:习惯于。 日富:指醉酒。《诗经·小雅·小宛》:“壹醉日富。”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句:我本来的志向是孜孜不倦地依道、敦善,可我现在却安于酣饮的生活。 怀:心怀、思量。 怛(dá):痛苦、悲伤。 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先师:指孔子。 遗训:留下的教导。 之坠:动宾倒装,即“坠之”。坠,跌落,即抛弃。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句:语出《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闻:闻达,有所成就而名声在外。 斯:这。 畏:害怕、恐惧。 脂:油,这里用作动词,以油脂润滑车轴。 策:鞭,这里用作动词,以鞭赶马。 名车、名骥(jì):以车、马比喻功名,是说准备驾驭车马去建立功名。骥,千里马。 孰:谁。按:晋元兴三年二月,刘裕起兵勤王,打败桓玄。陶渊明于本年夏季出任刘裕镇军军府参军。这一章诗就表现了诗人出任镇军参军前的思想动力和决心。

《荣木》是晋宋时期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此诗是为感念衰老将至而作,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第一章慨叹人生若寄,第二章写要坚持正确的做人道理,第三章责己无所作为,第四章表示不坠先师之训而奋起。

赏析

诗题“荣木”,是取诗的前两字作为篇名,并不是专写荣木。《荣木》一诗共三十二句,分四章,每章八句。第一章慨叹人生若寄,第二章写要坚持正确的做人道理,第三章责己无所作为,第四章表示不坠先师之训而奋起。全诗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 这首诗提出了世间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生苦短。陶渊明把“荣木”已化为一种意象——人生美丽却苦短。他忧于人生短暂,认为人若不勤奋,即使“总角闻道”也会“白首不成”,这是人生的悲哀。他告诫人们,人生就像匆匆过客,到时都会憔悴、衰老、死亡;人的寿命、祸福取决于自己。他也自责自己曾废学而乐饮。 从此诗第四章中可以见出作者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陶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人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也难以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 人生短暂,只有为功名而奋斗才有意义。陶渊明没有忘记儒家先师孔子的教导,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这不值得惧怕。他自信有取得功名的天赋,不管要经历多少苦难,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采采:鲜明的样子。
  • 荣木:指木槿树。荣,古“荥”字,木槿。
  • :此,这里。
  • 徂(cú):往,过去。
  • 怛(dá):悲伤,忧伤。

翻译

色彩鲜明繁茂的木槿花,在此扎根生长。早上还闪耀着它的花华彩,傍晚却已凋零。人生就如同寄身在外,总会有憔悴的时候。静静思考深切怀念,内心惆怅不已。色彩鲜明繁茂的木槿花,在此扎根依托。早上繁花盛开,感慨傍晚就已不存在。坚贞与脆弱取决于人,祸福没有定数。不遵循道依靠什么,不做善事又如何使品德敦厚!可叹我这年轻人,禀性这般愚陋。时光已经流逝,学业却没有增长。志向还不放弃,安于现在的日益苟且。我心中充满怀念,忧伤持久内心愧疚。先师的遗训,我难道会将它丢弃。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名声,这也没什么可怕的!给我的好车涂上油脂,鞭策我的良马,千里虽然遥远,谁敢说不能到达!

赏析

这首诗以“荣木”为题,借木槿花朝开暮谢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道德修养和志向追求的思考。诗中指出人生如寄,有盛有衰,但人应当遵循正道、行善积德。诗人审视自我,既为过去时光流逝而学业无进感到愧疚,又表示不放弃志向。最后表明即使目前默默无闻,但只要努力追求,就有可能实现目标。整首诗富有哲理,情感真挚,体现出诗人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思索与进取精神。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 1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