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游洞记
译文
注释
序
注释
- 夷陵州:今湖北宜昌。
- 下牢:地名,在今宜昌市西北。牢,一作“劳”。
- 舆:车。
- 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水流很急的样子。
- 仄径:狭窄的小路。仄,狭窄。
-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 伛俯:弯腰俯身。
- 穹起:高高隆起。
- 楹(yíng):古代计算房屋的量词,一说一列为一楹。
- 逄逄(páng páng):拟声词,形容鼓声。
翻译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长江的左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便舍弃车马坐船。船走了一里左右,听到很急的水声,是从两个山崖之间发出的。又舍弃船登上陆地,沿着狭窄曲折的小路往上攀登。一直登上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索吊下去,往下走在高而滑的地方。那下面的地势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在道路上,就弯腰俯身从石头下面过去。出来后就变得广阔平坦,而石洞高高隆起,有六十多尺高,宽大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分为三个门,就像三间屋子一样。
中间的洞室像厅堂,右边的洞室像厨房,左边的洞室像别馆。其中有一块石头,像钟乳一样垂下来,敲击它,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左边洞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而且正立,敲击它就像敲击磬一样。这地方石头夹杂着土,撞击就会发出类似鼓声的“逄逄”声。后面有一块像床一样的石头,可以坐着,我和两三个友人在这里尽情高歌,那声音轰轰响,就像钟声和磬声帮着发出声响。向下看是深深的溪流,溪水声清脆地从地底发出。溪流外面是翠绿色的悬崖峭壁有千尺高,下面有小路,打柴的人背着柴边唱歌边行走,歌声缕缕不绝。
从前白居易从江州司马调任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要北上返回,白居易带着他的弟弟白知退,和元微之在夷陵相会,饮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得分别离去,于是一起游览这个洞穴,这个洞因为这三个人而得名。这以后欧阳永叔和黄鲁直两位先生都因为被排斥流放,相继来到这里,有的人还写了诗文来记载这件事。我看着自己笑了,是谁排斥了我呢?是谁让我流落迁徙到这里的呢?和我一同来的,是学政陈公的儿子陈伯思、仲思。我如果不是因为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机会,然而陈公因为要坚守他的官职没办法来到这里,这样看来他来到这里,又是幸运又是不幸运呢?
像白居易、元微之这些人,是世俗所说的伟大人物,能够显赫地在一个时期获得名声地位,所以凡是他们足迹所到之处,都能流传到后世,而这个地方也因为他们而显扬。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能走遍幽深艰险之处,和飞鸟虫蚁的来来去去有什么不同呢?即使这样,山川的美景,如果它生长在交通发达的大城市,那么喜欢游玩的人会一个接一个来;只是却把它放置在荒远偏僻简陋的地方,美好的景色不能向外展现,而人们也无法亲自来领略它的光彩。哎呀!这难道只是一个人的不幸啊!
赏析
这篇游记既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也是作者借景抒情、表达感慨之作。作者生动描绘了三游洞的奇景,如石洞的高大、内部的构造,以及周边的溪流、峭壁等,展现出自然之美。同时,通过叙述历史上白居易、元微之、欧阳永叔、黄鲁直等人与洞的渊源,与自己的经历相映照,抒发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他认为自己虽也能领略美景,却不像名人那样可使地方因之显扬,而好的景色因地处偏僻不为人知,也感慨这不只是个人的不幸,更暗示了人才被埋没的普遍现象。文章写景细致,抒情真挚,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