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游洞记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拼音

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车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传出“汤汤”的流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子从高处滑下。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挡在路中,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开阔的平地,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 中室像客厅,右室像厨房,左室像招待宾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敲它就会发出像钟声一样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就会发出像磬声一样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会发出“逄逄”鼓音般的声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几个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清越,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 以前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升为忠州剌史,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将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喝得十分高兴,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洞因为这三人而得名;后来,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官,相继来到此洞,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这件事。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排斥我吗?是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学使陈公的儿子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不能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呢?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高人,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注释

下牢关:在今宜昌市西北。 汤(shāng)汤:水流的声音。 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 江州:今江西九江。 忠州:今四川忠县。 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 通州:今四川达县。 将北还:指由通州司马改任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 知退:白行简的字。 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 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学使陈公:指陈浩。学使,即提督学政,也称提学使。 伯思、仲思:指陈浩的长子陈本忠,次子陈本敬。

《游三游洞记》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的一篇记游散文,记述的是作者的三游洞之行的经历。文中描绘了三游洞的美景,追忆了唐宋时期多位诗人来此游览的经历,然后由历史人物联想到自身被贬的际遇,表达了他郁郁不得志的感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夷陵州:今湖北宜昌。
  • 下牢:地名,在今宜昌市西北。牢,一作“劳”。
  • 舆:车。
  • 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水流很急的样子。
  • 仄径:狭窄的小路。仄,狭窄。
  •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 伛俯:弯腰俯身。
  • 穹起:高高隆起。
  • 楹(yíng):古代计算房屋的量词,一说一列为一楹。
  • 逄逄(páng páng):拟声词,形容鼓声。

翻译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长江的左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便舍弃车马坐船。船走了一里左右,听到很急的水声,是从两个山崖之间发出的。又舍弃船登上陆地,沿着狭窄曲折的小路往上攀登。一直登上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索吊下去,往下走在高而滑的地方。那下面的地势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在道路上,就弯腰俯身从石头下面过去。出来后就变得广阔平坦,而石洞高高隆起,有六十多尺高,宽大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分为三个门,就像三间屋子一样。

中间的洞室像厅堂,右边的洞室像厨房,左边的洞室像别馆。其中有一块石头,像钟乳一样垂下来,敲击它,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左边洞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而且正立,敲击它就像敲击磬一样。这地方石头夹杂着土,撞击就会发出类似鼓声的“逄逄”声。后面有一块像床一样的石头,可以坐着,我和两三个友人在这里尽情高歌,那声音轰轰响,就像钟声和磬声帮着发出声响。向下看是深深的溪流,溪水声清脆地从地底发出。溪流外面是翠绿色的悬崖峭壁有千尺高,下面有小路,打柴的人背着柴边唱歌边行走,歌声缕缕不绝。

从前白居易从江州司马调任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要北上返回,白居易带着他的弟弟白知退,和元微之在夷陵相会,饮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得分别离去,于是一起游览这个洞穴,这个洞因为这三个人而得名。这以后欧阳永叔和黄鲁直两位先生都因为被排斥流放,相继来到这里,有的人还写了诗文来记载这件事。我看着自己笑了,是谁排斥了我呢?是谁让我流落迁徙到这里的呢?和我一同来的,是学政陈公的儿子陈伯思、仲思。我如果不是因为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机会,然而陈公因为要坚守他的官职没办法来到这里,这样看来他来到这里,又是幸运又是不幸运呢?

像白居易、元微之这些人,是世俗所说的伟大人物,能够显赫地在一个时期获得名声地位,所以凡是他们足迹所到之处,都能流传到后世,而这个地方也因为他们而显扬。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能走遍幽深艰险之处,和飞鸟虫蚁的来来去去有什么不同呢?即使这样,山川的美景,如果它生长在交通发达的大城市,那么喜欢游玩的人会一个接一个来;只是却把它放置在荒远偏僻简陋的地方,美好的景色不能向外展现,而人们也无法亲自来领略它的光彩。哎呀!这难道只是一个人的不幸啊!

赏析

这篇游记既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也是作者借景抒情、表达感慨之作。作者生动描绘了三游洞的奇景,如石洞的高大、内部的构造,以及周边的溪流、峭壁等,展现出自然之美。同时,通过叙述历史上白居易、元微之、欧阳永叔、黄鲁直等人与洞的渊源,与自己的经历相映照,抒发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他认为自己虽也能领略美景,却不像名人那样可使地方因之显扬,而好的景色因地处偏僻不为人知,也感慨这不只是个人的不幸,更暗示了人才被埋没的普遍现象。文章写景细致,抒情真挚,富有韵味。

刘大櫆

清安徽桐城人,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雍正七年副贡生。乾隆年间先后被荐应举博学鸿词科,报罢。晚官黟县教谕。工文章。方苞誉为“今之韩、欧”。友人姚范之侄姚鼐亦推重其文。世遂以方、刘、姚为桐城派之代表。论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进一步发展了崇古、拟古的理论。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 ► 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