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
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
序
《黄莺儿·赠燕》是清代文学家张潮创作的一首散曲。该散曲前四句写燕子在泥中衔回落花修补画栋上残破的彩绘花朵,燕子都不忍花朵残破,有拟人意味;中间四句写燕子在半开半掩的珠帘内,半掺着羽翼,感伤眼前破败“堂前王谢”,既有拟人手法,又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暗含用典。作者实写眼前的衰败,化用典故,让人联想到旧时的王谢堂,虚实结合。
赏析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拟人、用典、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这首散曲中的燕子不衔泥而衔花,是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该诗中与刘禹锡的乌衣巷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前人语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张潮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字山来,一字心斋,号仲子,自称三在道人,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生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0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出身门阀,父张习孔官至侍郎,张潮少年能文,与冒襄、孔云亭、陈维崧等名士有诗文往来,言论诙谐,观点精辟,处世潇洒,交友不拘,姑苏孝廉张为泉曰:“老子化胡,潮子化吾;我心斋兄,自化化人,自娱娱人。”张潮不喜八股文,苦读不第,后补官,仅至翰林院孔目。张潮著作等身,著名的作品包括《幽梦影》、《虞初新志》、《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奚囊寸锦》、《心斋诗集》、《饮中八仙令》等。文章风格简单明白、内容深长,广为众人接受,其著作重视“真”,张潮认为文章要有真情真意,无论四书五经或是小品散文都同样具有价值。张潮也是清代刻书家,曾刻印《檀几丛书》、《昭代丛书》(山帙、水帙、花帙、鸟帙、鱼帙、酒帙、书帙、御帙、数帙)等。张潮对高阶幻方也有研究,在《心斋杂组·卷下·算法图补》曾更正程大位《算法统宗》的10x10百子图。
► 232篇诗文
张潮的其他作品
- 《 幽梦影 · 卷一 · 五十八 》 —— [ 清 ] 张潮
- 《 幽梦影 · 卷二 · 二十五 》 —— [ 清 ] 张潮
- 《 幽梦影 · 卷一 · 三十五 》 —— [ 清 ] 张潮
- 《 幽梦影 · 卷一 · 八十一 》 —— [ 清 ] 张潮
- 《 幽梦影 · 卷二 · 三十五 》 —— [ 清 ] 张潮
- 《 幽梦影 · 卷一 · 五十七 》 —— [ 清 ] 张潮
- 《 幽梦影 · 卷一 · 九十二 》 —— [ 清 ] 张潮
- 《 幽梦影 · 卷一 · 四十九 》 —— [ 清 ] 张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