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蔡论
注释
- 管、蔡流言:管、蔡,周武王弟管叔鲜与蔡叔度。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 叛戾(lì)东都:戾,背叛,他们在东都发动叛乱。
- 诛以凶逆:以叛逆之罪诛杀。
- 流名千里:坏名声传播得很远。
- 幼冲:年幼。
- 践政:践,临,周公代行王政。
- 抗言率众:大声疾呼,率领众人。
- 翼存天子:希望保存天子(成王)。
- 徼(jiǎo)祸:招祸。徼,求取。
- 义以断恩:依据大义断绝亲情。
- 体古今之明议:体现了古今的明智论断。
- 奕(yì)世:累世,代代。
- 承名信行:根据流传的名声相信其行为。
- 居摄:因皇帝年幼,由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朝政。
- 邵(shào)公:即召公奭,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家。
翻译
有人问道:“据《记》记载:管叔、蔡叔散布流言,在东都背叛作乱。周公去征讨,以叛逆之罪将他们诛杀。他们的顽劣凶恶非常明显,坏名声流传千里。况且他们有圣明的父亲和兄长,却在他们年幼时都没看出他们是凶恶愚蠢的人,没能觉察出这些不良子弟;还让他们去治理殷商的乱民,在藩国赐予显赫的爵位使他们荣耀;最终让他们恶事做尽罪大恶极,遭遇灾祸。这从道理上实在说不通,我心里无法安宁。希望听听您对这事的看法。”
回答说:“问得好啊!当年周文王、周武王任用管叔、蔡叔是根据他们的实际才能品德,周公诛杀管叔、蔡叔是出于权宜之计。权宜之事表现明显,实际真实的道理却被淹没了,所以当时的人全都认为管叔、蔡叔是顽劣凶恶之人。现在我就为您详细论述这件事。管叔、蔡叔都是顺服教化、为义献身,忠诚是他们自然的品性。所以周文王看重他们让他们显名,周武王、周公旦两位圣人推举任用他们。这并非是因为亲情而私心偏袒。而是借此推崇德行、礼待贤才。去拯救殷商的乱民,安抚辅助武庚,改良那里落后的风俗,他们的功劳业绩显著,所以历经久远也没有被废弃,当时名声冠于诸侯,被列为藩臣。等到周武王去世,继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代行王政,率领诸侯朝见天子;周公想光大先王的业绩,振兴王业。但管叔、蔡叔顺服教化,却不能理解圣人的权宜之计;突然遇到这大变故,无法自我开导。他们内心忠诚,一心想着王室。于是大声疾呼,率领众人,想要消除国家隐患;希望保存天子,甘愿诋毁周公旦。这是他们因愚诚激愤而招来灾祸的原因。成王最终彻底明白,周公也得以显明,重新实现国家统一、风俗齐整,依据大义断绝亲情。虽然内心诚信如初衷,但外在表现却难以立足。他们兴兵叛乱,被他们迷惑的人很多。所以周公只能隐忍泪下对他们施刑诛杀。以此昭示天下赏罚分明,不避亲戚;显要的爵位,必定给予德行高尚的人;刑罚惩处,必定施加于有罪之人,这才是教化的正道所在。体现了古今明智的论断。管叔、蔡叔虽然心怀忠诚,但终究因有罪被诛杀。罪被诛杀已经明确,旧案就不能再翻。内心真实忠诚就必然被埋没,而罪名已然彰显。埋没真相与彰显罪名的差别如此之大,所以使得后世一直也没能认识清楚。然而那些议论的人依据流传的名声相信其行为,就认为管叔、蔡叔是坏人,却不知如果管叔、蔡叔真是恶人,那就会显得三位圣人很不明智了。要是三位圣人并非不明智,那么圣人是不会保佑坏人、任用顽劣凶恶之人的。而顽劣凶恶之人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被容纳的,那管叔、蔡叔也不会从父兄那里得到偏私的任用;他们能被任用必定是因为忠诚贤良,那么管叔、蔡叔本来就是忠义善良的人。如今要是本着三位圣人用人明智来看,想想他们被重用的实情,推究他们的忠诚贤良以及周公的权宜之策,把这些作为治国的大原则来考虑,那么管叔、蔡叔的忠义就显现出来了,三位圣人任用他们也有了合理依据,流言产生也有其缘由,周公诛杀他们也是恰当的。而且周公代行政事时,邵公也曾不悦。由此推论,管叔、蔡叔产生怀疑,不能算是不贤。而忠诚贤良的人也可能不能理解权宜之计,三位圣人并非任用恶人,而周公又不得不诛杀他们。如此解释,三位圣人所用之人确实贤良,周公诛杀也合情合理,管叔、蔡叔的心也能得到理解,于是大义通畅,内外各方面都能说得通,没有互相抵触的地方,那么当时世人的疑虑也就可以释然解开了。”
赏析
《管蔡论》是嵇康的一篇重要议论文。文章针对管叔、蔡叔被视为叛逆奸臣这一传统观点,进行了极具创新性的辩说。作者剖析事件不能仅观表象而论,而应深入探究内里缘由。
在论证思路上,通过对管叔、蔡叔早期行事及与周公的矛盾点展开论述。认为他们起初是因忠诚贤良而被任用,后来叛乱是因对周公代政的权宜之计不理解,而非是真心的叛逆。这种辩证分析得出全新结论,推翻旧识。
这篇论文除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体现出嵇康独特的思想风格。他不惧传统观念,敢于重新审视历史事件,质疑权威解释,闪烁着独立思考的智慧光芒。嵇康以清晰的逻辑、合理的论据为管、蔡“翻案”,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思想界的活跃以及对经典问题探究的深入程度。展现出嵇康不迷信传统、追求事理真相的学术勇气以及不凡的文学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