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译文
吟风咏月的笔墨生涯匆匆流过,眼底下儿孙小辈日渐增多。有人问我人事如何。人海无边的辽阔,没有一天没有风波。
注释
笔头风月:笔头描绘的清风明月,指用文艺形式所描摹的美好景色。
儿曹:儿女们,这里指晚一辈的青年。
人海:比喻人类社会。
风波:这里用来比喻人事的纠纷和仕途的艰险。白居易《除夜寄微之》:“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仔细谙。”
序
《阳春曲·笔头风月时时过》是元代文学家姚燧创作的散曲作品。这支小令从感叹时光流逝开始,写到家庭生活以及人世社会,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忧虑和对现实不满的苦闷之情。
赏析
此曲是老翁自述,回味平生。一次次描绘良辰美景,时光易过,转瞬已是儿女成群,我也垂垂老矣,有人问我怎得此生平安,他们哪里知道,这些年来,我每天都是在风浪尖上度过。此曲结构严谨,无衬字,语意平和而有深味,是典型的文人曲。
姚燧一生仕途坦坦,文名籍籍,故时而流露出志得意满的情绪。但他生活在元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上的内部倾轧,民族关系上的隔阂与岐视,造成了多少宠辱、荣枯的变化。所以发而为诗,又有“取谤因仇恶、贪权失丐闲”的感慨和“荣悴不齐谁使尔,欲将斯理问高空”的惊惧。这说明,他宦海浮沉,已备尝了政治风波的滋味。这种感受,便成为写出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的思想基础。
这首《阳春曲》是从感叹时光流逝开始的。句中的“风月”,即清风明月,也就是美好的时光。第二句,作者的视线从自己转到家庭。开头两句从不同侧面来表现作者的生活情境,构思精巧。它以简淡的文字勾画的这种平静、安稳的生活情境,实际上为下面的转折作铺垫。转折从第三句的设问引起。“有人问我人事如何”,问的是仕途的命运,家事的前途。问题是“有人”提出来的,实际上则表现了作者对世事的惊觉和对前途的忧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作者把视线投向了无边的人世,广阔的社会。眼界更开阔,笔力更简劲。作者自问自答:自己像颠簸在无边无际的惊涛骇浪间,不知何日遭忌,所以每日都面临着风险,随时都可能被卷进黑暗的深渊。这就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中可见有元一代士大夫的苦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儿曹:晚辈的孩子们。
翻译
在笔下描绘的风花雪月之事常常过去,眼中看到的晚辈孩子们逐渐增多。有人问我事情怎么样。人生的海洋广阔,没有一天不经历风波。
赏析
这首曲子语言简洁通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笔底风月时时过”体现出对时光流逝、过往经历的感慨;“眼底儿曹渐渐多”则有一种对世事变迁、新人辈出的感受。后面的问答以及“人海阔,无日不风波”,表达了对人生复杂多变、充满着各种波折起伏的认识,反映了一种对人生的无奈和豁达交织的心境。整首曲子简洁地传达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姚燧
元洛阳人,字端甫,号牧庵。姚枢侄。早年丧父,由伯父姚枢抚养。为许衡弟子。初以荐为秦王府文学。武宗至大间历官至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为文闳肆该洽,有西汉风。卒谥文。有《牧庵集》。
► 82篇诗文
姚燧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双调 · 得胜令 · 四月一日 》 —— [ 元 ] 张养浩
- 《 双调 · 折桂令 · 西域吉诚甫 》 —— [ 元 ] 钟嗣成
- 《 双调 · 雁儿落带得胜令 · 自适 》 —— [ 元 ] 乔吉
- 《 中吕 · 山坡羊 · 述怀 》 —— [ 元 ] 张养浩
- 《 中吕 · 谒金门 · 落花二令 》 —— [ 明 ] 汤式
- 《 卖花声 · 中吕 · 怀古 》 —— [ 元 ] 张可久
- 《 双调 · 折桂令 · 石塘道中 》 —— [ 元 ] 张可久
- 《 中吕 · 山坡羊 》 —— [ 元 ] 赵善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