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 地形篇

·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拼音分享图

所属合集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类。我们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应抢先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并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与敌交战就有利。可以前进,不易返回的地域叫做挂;在挂形地域,敌军如无防备,就要突然出击战胜它;如果敌有防备,我出击不能取胜,就难以返回,于我不利。凡是我出击不利,敌出击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区,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击;最好是带领部队假装离去,诱使敌军前出一半时,我突然发起攻击,这样有利。在隘形地,我若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敌人来攻;如果敌军已先我占据隘口,并以重兵据守,那就不要进击,若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险形地区,如我先敌占领,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侍击敌人;如果敌人已先占领,那就主动撤退,不要进攻它。在远形地区,双方势均力敌,不宜挑战,勉强求战,于我不利。以上六点,是关于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要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军队失败的情况有走、弛、陷、崩、乱、北等六种。这六种情况,都不是由于天灾造成的,而是由于将帅的过失所致。在敌我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如果攻击十倍于我的敌人,因而失败的,叫做走。土卒强悍,将吏懦弱,因而失败的,叫做弛。将吏本领高强,士卒怯弱,因而失败的,叫做陷。部将怨怒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忿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的能力而加以控制,因而失败的,叫做崩。主将软弱而又缺乏威严,训练教育不明,吏卒无所遵循,布阵杂乱无章,因而失败的,叫做乱。主将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多,以弱击强,又没有精锐部队为骨干,因而失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必然导致军队的失败;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明敌情,制定取胜计划,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将帅的职责。懂得这些道理去指导作战的,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就必然失败。 所以,如果根据战场实情确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命令不要打,也可以坚决地打;如果根据战场实情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为一个将帅,应该进不贪求战胜的功名,退不回避罪责,只求国家和军队得以保全,符合于国君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算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材。 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婴儿一样体贴,士卒就可以跟随将帅赴汤蹈火;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卒就可以与将帅同生共死。但是,对士卒如果过分厚养而不能使用,一味溺爱而不能驱使,违犯了纪律也不能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就好比“骄子”一样,也是不能用来打仗的。 只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敌军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敌军可以打,而不了解我军不能打,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敌军可以打,也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可以打,取胜的把握仍然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他行动起来,目的明确而不迷误,他所采取的措施变化无穷而不呆板。所以说:了解敌方,了解我方,就能必胜不败;了解天时,了解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注释

先居高阳:先,指抢先。高阳,地势高而朝阳的地方。 利粮道,以战:选择有利于保持粮道通畅的地方作战。 出而胜之:出,出击、出战。出而胜之,这里的意思是指出战可以取得胜利。 地虽利我:敌军以利益为诱饵来引诱我军。 盈之以待敌:盈,充盈。盈之以待敌,在山间峡谷的“隘形”地带,我军抢先占据了有力地形必须用充盈的兵力堵住隘口,以等待敌军前来进攻。 盈而勿从:“盈”指敌军兵力充盈。从,跟从,这里引申为进攻。盈而勿从,当敌军已用充足的兵力把守住山隘口时,我军就不能进行攻击。 地之道:这里是指用兵打仗,利用地形的原则。 将之至任:至任,最重大的任务。将之至任,为将者最大的责任。 兵有走者:兵,指败兵。走,指逃走。兵有走者,一种临敌败逃的兵。 有驰者:弛,松弛。弛者:指兵有驰者,即指一种士气不高,纪律涣散难以约制的军队。 有崩者:一种崩溃四散的军队。 有乱者:一种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队杂乱无章的军队。 有北者:一种一遭战斗,便必打败战的军队。 夫势均已一击十曰走:在双方指挥水平、战斗力、乃至所处地形都相当的情况下,却以我方一成兵力去对付敌方十倍于我的兵力,必然会寡不敌众,见敌就跑,这就叫“走兵”。 吏强卒若曰陷:将吏勇敢,但士卒怯弱,没有战斗力,对敌作战,终将陷入覆没。这就叫“馅兵”。 对敌怼而自战:怼,愤怒。对地怼而自战,对敌人满怀怨愤而擅自出战。 将不知其能:统帅部队的主将不了解下面高级军官的才能。 兵无选锋:打战时,没有经过挑选的精锐先头部队。 兵之助:兵,指用兵打仗。兵之助,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 计险厄远近:算计地形的险要和路途的远近。 战道必胜:按照战争自身的规律办事,必然会取得胜利。 主曰无战:君主讲不能战。 可与之赴深溪:可以与人共患难。 爱而不能令:虽然很疼爱他们却又不能命令他们。 知吾卒之可以击:了解自己的军队可以作战。 动而不迷:采取某种军事行动却不致发生迷误。 举而不穷:举措千变万化,没有穷尽。胜乃可穷: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

《孙子兵法·地形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该书主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隘(ài):狭窄险要的地方。
  • :这里指遇险阻而被羁绊。
  • :敌我双方出兵都不利的地形。
  • :松弛,这里指军队涣散。
  • :陷落,这里指军队陷入困境。
  • 怼(duì):怨恨。
  • 厄(è):险要的地方。

翻译

孙子说:地形有“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域,叫“通”形;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据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形;在“挂”形地域上,如果敌军没有防备,我们就可以出击战胜他们;如果敌军有防备,出击不能取胜,而且难以返回,这就对我方不利了。我军出击不利,敌军出击也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形;在“支”形地域上,敌军即使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我们率军佯装退却,诱使敌军出动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狭窄险要的地域,如果我军先敌占据,就必须用重兵封锁隘口,等待敌人进犯;如果敌人先我军占据,且用重兵封锁隘口,我方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我方就可以进攻。在地势险峻的地域,我军应当抢先占据,一定要占据高而向阳的地方,等待敌军来犯;如果敌军先我军占领,那就率军撤离,不要进攻。敌我双方相距较远,地势又对双方均等,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是很不利的。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军队打败仗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由于天然的灾祸,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地势均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悍,军官却懦弱,因此而失败的,叫做“弛”;军官强悍,士卒却懦弱,因此而失败的,叫做“陷”;高级将领发怒却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愤恨就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的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又无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因此而失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战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失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制定取胜计划,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是高明将领的用兵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

所以,如果根据战场实情确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命令不要打,也可以坚决地打;如果根据战场实情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所以,进不谋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是想着保护民众,而且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领,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乱纪却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

孙武

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 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