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迭香赋

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凝晖。 流翠叶于纤柯兮,结微根于丹墀。 信繁华之速实兮,弗见凋于严霜。 芳暮秋之幽兰兮,丽崑崙之英芝。 既经时而收采兮,遂幽杀以增芳。 去枝叶而特御兮,入绡縠之雾裳。 附玉体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
拼音

译文

种植于西域的美丽的迷迭啊,春天长出的嫩叶熠熠生辉。 青翠的叶子缀满了枝条,根茎生于红色殿阶,十分细微。 繁花很快地结出了果实,耐寒的品性使它不被严霜摧萎。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将果实采收,晒干就能增加它的芳香。 去除枝叶来将果实取用,放置在薄如轻雾的丝绸衣裳里。 果实紧贴着玉体或动或停,顺着微风,广散出芳香气味。

注释

播:种植。 西都:西域,迷迭香原产于西域之国。 “应青春而凝晖”句:谓迷迭香随着春天的到来而生出新枝嫩叶,并散发出光彩。青春,指春天;晖,光也。 纤柯:纤细的枝条。 丹墀:古代宫殿前的石阶,涂成红色,称作丹墀。 速实:很快的结出果实。 “弗见凋于严霜”句:谓迷迭香十分耐寒,不在严霜之中凋零衰败。见,被。 “芳暮秋之幽兰兮”句:芳香超过晚秋的幽兰。 “丽昆仑之英芝”句:花色比昆仑山的灵芝花更美丽。英芝,开花的灵芝。 “遂幽杀以增芳”句:将果实晒干,以增其芳香之气。 持御:取用。 绡縠:泛指丝织品。绡,生丝织成的薄纱;縠,轻纱。 舒光:香气散发得遥远、广阔。光,远而广也。

此篇为咏物之作,所咏之物为迷迭香。迷迭,香草名,“佩之香浸入肌体,闻者迷恋不能去,故曰迷迭香”,可以用来制香料。原产于西域,后传入中原。 在三国时代有很多人种植过迷迭香,曹丕曾经说自己“种迷迭虞中庭,嘉其扬条吐香,馥有令芳”,就现存的古籍来看,除了子建题解的《迷迭香赋》外,曹丕、王粲、应玚、陈琳等人都曾写过歌颂迷迭香的赋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迷迭香:一种植物。
  • 西都:指长安。
  • 凝晖:指凝聚光辉。
  • 纤柯:纤细的枝条。
  • 丹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 繁华:这里指花朵繁茂。
  • 速实:很快结果实。
  • 幽杀:指暗暗散发香气。
  • 绡縠(xiāo hú):轻纱。

翻译

在西都播种那美丽的香草啊,在青春时节就凝聚光辉。翠绿的叶子长在纤细的枝条上啊,在红色的台阶处扎根。确实是花朵很快就繁茂并结果实啊,不会见到它在严寒的霜下凋零。芬芳胜过晚秋的幽兰啊,美丽如同昆仑山的灵芝。已经过了时间而被采收啊,于是就暗暗散发更浓郁的芬芳。去掉枝叶而被特别使用啊,加入到轻纱制成的衣裳中。附着在美好的身体上而行动啊,顺应着微风而散发光辉。

赏析

这首《迷迭香赋》通过对迷迭香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独特品质以及其用途等方面进行描写,展现出了迷迭香的独特魅力。赋中先是描绘了迷迭香在西都的美好身姿与青春活力,它在严寒霜雪中仍能保持生机。其芬芳可比幽兰与灵芝,凸显其珍贵。而后写它的采摘与利用,体现了它的实用价值与独特地位。曹植用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迷迭香这一植物,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表现力。

曹植

曹植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