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

· 张耒
夜雨轻寒拂晓晴,牡丹开尽过清明。 庭前落絮谁家柳,叶里新声是处莺。 白发生来如有信,青春归去更无情。 便当种秫长成酒,远学陶潜过此生。
拼音

所属合集

#三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

翻译

夜晚的雨带着轻微的寒意,拂晓时天已放晴,牡丹都已开完时就过了清明。庭院前飘落的柳絮是哪家的柳树产生的,树叶里传出的新鲜鸣叫声到处都是黄莺。白发长出来好像很有规律似的,青春离去更是毫无情面。应当去种植黏高粱等它长成后做成酒,远远地学习陶渊明那样度过这一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作者由此产生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夜雨、晴晓、牡丹凋谢、柳絮飘落、莺声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伤春氛围和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白发生来如有信,青春归去更无情”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感慨,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悲哀。最后提到要种秫酿酒,学陶渊明般生活,体现出作者在面对岁月流逝时的一种超然态度和对一种宁静生活的向往。整体意境清幽,情感深沉。

张耒

张耒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因担任过起居舍人,人称张右史,晚年旅居陈州(河南省淮阳),陈州古地名为宛丘,故又称宛丘先生,因张耒“仪观甚伟,魁梧逾常”,人或称其为“肥仙”。张耒青年时游学陈州,得到苏辙指点,并经苏辙引荐入苏轼门下,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