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其三】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
未识:一作「不识」。
锦幛:色彩鲜明的华丽的幛子。
侍娘行:一作「待娘行」。
亲情:亲戚。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谙:熟悉。
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
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序
诗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态。第一次烧饭菜。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养大的小姑尝试。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赏析
这组诗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厨下」)最受推崇。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像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谙(ān):熟悉。
- 姑:丈夫的母亲,即婆婆。
- 小姑:丈夫的妹妹。
翻译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做羹汤。不知婆婆的口味喜好,先让小姑来品尝一下。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新嫁娘的细腻心理和聪慧形象。“三日入厨下”描绘了特定的新婚场景,“洗手作羹汤”展现出新嫁娘的积极主动和勤劳。而“未谙姑食性”体现出她初来乍到的谨慎与小心,为了能符合婆婆的口味,巧妙地“先遣小姑尝”,通过小姑来了解婆婆的喜好,显示出新嫁娘的机灵。全诗短短二十个字,截取了生活中一个极富戏剧性的片段,充满生活趣味,饶有新意。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