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鬚。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 使君谢罗敷:「甯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辘轳剑,可直千万馀。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拼音

注释

陌:田间的路。 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髮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髮的头巾。 少年:古义,指十到二十岁的男子。 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姝:美丽的女子。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陌上桑》是中国汉乐府民歌的名篇,属于《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的美貌与操守,以及反映了汉代社会制度即春兴季节太守出行劝课农桑。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赏析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歌中的名篇,属“相合歌辞”一类。它叙述了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个好色的“使君”的故事。“陌上桑”是大路边的桑树,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这里。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秦罗敷正在路边采桑,却被轻狂的“使君”打扰,面对权贵,秦罗敷机智应对,以盛赞自己夫君才貌的方式回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秦罗敷身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贞、睿智的品质,几千年来,成了人们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陌上桑》之所以被看作乐府名篇还因为它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一是这首诗有着完整的结构,首尾相接,一气呵成。二是这首诗以叙事为主,把抒情、描写、叙述融为一体。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或浓墨重彩,富丽有加;或水墨轻扫,微妙传神。特别是用侧面描写烘托罗敷的美,对后世影响很大。三是通篇五言,气韵流畅,语言质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南隅:指太阳升起的方位,即东方偏南。
  • 秦氏楼:姓秦的人家的楼房。
  • 倭堕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状如堕落的倭瓜,形容发髻垂美。
  • 缃绮:浅黄色的丝绸。
  • 紫绮:紫色的丝绸。
  • 捋髭鬚:捋,轻轻抓取;髭鬚,胡须。
  • 帩头:古时男子摘帽后戴的一种头巾。
  • 踟蹰:犹豫不决的样子。
  • :美女。
  • 宁可共载不:意思是“你愿意和我一起乘车吗?”
  • 专城居:拥有城市的管理者。

翻译

太阳从东边升起,照亮了秦家的楼阁。秦家有个美丽的女子,名叫罗敷。罗敷喜欢养蚕采桑,常常在城南边的田头忙碌。她用青丝编成细笼,桂枝做装饰的挂钩。她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挂着明亮的珍珠。下身穿着浅黄的绮罗裙,上衣是紫色的绮罗衫。路上行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连胡须都忍不住要摸一摸。年轻的小伙子见到她,会摘下帽子,换上轻便的头巾。农夫们干活时忘了犁地,锄头也忘了挥舞。回家后相互埋怨,只因他们只是在旁欣赏罗敷。

州官从南边过来,他的五匹马停在路边犹豫不决。他派手下官员去询问,那是谁家的美女。 "那是个姓秦的姑娘,名叫罗敷。" "罗敷多大年纪?" "她二十岁还不到,十五六岁已经很成熟了。"

州官向罗敷求亲说:“你愿意跟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答:“大人真糊涂啊!您自己有妻子,我也有我的丈夫。他率领着上千骑兵,他是队伍中的领头人物。怎么识别他呢?他骑着白马,后面跟着黑色的骏马。马尾用青丝系着,马头上戴着黄金饰品。腰间佩带着价值千万的宝剑。他二十五岁当小吏,三十岁成为朝中大夫,三十五岁升任侍中郎,四十岁就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白皙,胡须微黑。他在官府里步履轻盈,举止优雅。即使在上千人的聚会中,人们都会称赞他是最好的丈夫。”

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通过描绘罗敷的美貌和众人对她的倾慕,赞美了女性的内在美和外在气质。罗敷以其智慧和坚定拒绝了使君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女性的独立和对婚姻自主的坚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绘,如罗敷的服饰、仪态以及她的夫君的显赫身份,使得故事生动而富有画面感。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崇尚和对权势的崇拜。

无名氏

汉代佚名作者的统称。 ► 4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