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十月裏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裏慷慨阵亡。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注释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徵召的士兵。
旷:一作「广」。
清:一作「晴」。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长安街市。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长安的人民。
回面:转过脸。
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日夜更望官军至:一作「前後官军苦如此」。
序
此诗讲述的是唐肃宗至德元载(西元七五六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的情事。前四句渲染战败後肃穆沉重的氛围;後四句先写胡兵的骄横,後写长安人民对官军收復长安的渴望。全诗寓主观于客观,把对胡虏的仇恨、对官军的痛惜、对长安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种种感情,都凝聚在特定的场面中,体现出一种悲壮的美。
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少陵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後,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後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復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少陵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鬬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少陵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 十郡良家子:指来自十个郡县的清白人家的子弟。
- 陈陶:地名。
- 义军:指唐王朝组织的征讨安禄山叛军的军队。
翻译
在农历十月,十个郡县的良家子弟,他们的鲜血化作了陈陶泽中的水。野外空旷天空清朗已没有了战斗的声音,四万义军在同一天全部战死。那些胡人归来用鲜血洗刷箭支,还在都市中唱着胡人的歌曲痛饮。长安的人们都转身面向北方啼哭,日日夜夜更是盼望官军到来。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唐军与安史叛军作战惨败的景象以及长安百姓盼望官军的急切心情。前两句用极惨痛的语言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巨大牺牲。“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营造出一种死寂般的悲凉氛围。后两句写胡人的骄纵和百姓的痛苦、期盼,形成鲜明对比。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