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叔内翰遗李太博家新生鸭脚

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 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 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 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 种树三十年,结子防山猱。 剥核手无肤,持置宫省曹。 今喜生都下,荐酒压葡萄。 初闻帝苑夸,又复主第褒。 累累谁采掇,玉椀上金鳌。 金鳌文章宗,分赠我已叨。 岂无异乡感,感此微物遭。 一世走尘土,鬓颠得霜毛。
拼音

所属合集

#银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鸭脚:银杏的别称。
  • 胡桃:核桃。
  • 橡栗:橡树的果实,即橡子,形似栗。
  • ****韬(tāo):这里指包藏。
  • :通“膏”,滋润。这里因叶子形状像鸭掌而得名。
  • 宣城郡:今安徽宣城一带。
  • :这里指重视的物产。
  • ****山猱(náo):山中的猿猴。
  • 宫省曹:宫廷和中央官署,这里指进贡给朝廷。
  • 都下:京城。
  • 荐酒:用来佐酒。
  • 帝苑:皇家园林。
  • 主第:公主府第。
  • :赞扬。
  • 累累:数量众多、连续成串的样子。
  • ****采掇(duō):采摘。
  • ****玉椀(wǎn):玉碗。
  • 金鳌:指文章大家欧阳修。古代传说中海里的大龟称为鳌,这里用“金鳌”形容欧阳修的地位尊崇 ,在文坛的影响力大。
  • 文章宗:文坛宗主。
  • ****叨(tāo):谦词,表示受到(好处)。
  • 鬓颠:头顶两鬓。

翻译

北方人看到银杏时稀奇,就如同南方人看到核桃一样。人们常常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了解得很清楚,对不熟悉的事物则充满疑惑,还怀疑它像包藏在壳中的橡栗。银杏的果实长得有点像绿色的李子,这名字是因为它叶子的形状特别像鸭掌而得。我家乡宣城那里,一直对这种东西十分看重。(当地的人)种植银杏树长达三十年,好不容易结子还得防着山中的猿猴来偷吃。等采摘后剥开坚硬的果核,双手都磨破了皮。然后将其送到宫廷和官署去进贡。如今令人高兴的是银杏在京城也能生长结果了,居然还可以用来佐酒,比葡萄还要受青睐。起初听到它在皇家园林被人夸赞,后来又得到公主府第之人的褒扬。那一串串银杏果,不知是谁采摘而来,摆放在精美的玉碗里,供奉给地位尊崇、如同金鳌一般的文坛宗主。欧阳修作为文坛宗主,还把银杏分赠给我,实感荣幸。怎能不涌起一股异乡的感慨呢,真是感叹这小小银杏的不同寻常境遇。看看自己一生在尘世奔波碌碌,如今两鬓都已添上了白发。

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视角,围绕银杏展开叙述。开篇通过“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以南北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新奇之感起兴,引出人们对不熟悉事物的好奇与陌生之情。接着详细描述了银杏在家乡宣城的种植艰辛,从种树三十年才结果,到防山猱、手工剥核的不易,展现其来之不易。随后又写银杏在京城的不凡际遇,从受到皇家园林和公主府第的夸赞,到被摆放在精美器皿中,送给文坛宗主欧阳修,写出银杏身份的转变。诗人借银杏从偏乡之物到京城受宠的经历,不禁感慨自身的境遇。尾句“一世走尘土,鬓颠得霜毛”以自身奔波一生、头发变白作结,将对银杏的描写与个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沧桑的感慨自然融合。整首诗诗风质朴自然,用平常的生活细节和普通事物,抒发真挚深沉的情感,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变化,品味到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