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五品 ·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以为看见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见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为看见身相就见得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相,是虚幻的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果见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如来了。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当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序
本章说各种表相都是虚妄不实的,这就是真理之体现。“诸相非相”,即要透过“诸相”的表面现象看到实质不是“相”而是“空”,佛的三十二种相都是为引导世俗人进入信仰的“方便法门”,进入信仰后要进一步认识到“空”的本质,才算懂了佛教的真谛,也就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这也就是“如理”的“实见”。前人阐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颂曰:凡相灭时性不灭,真如觉体离尘埃。了悟断常根果别,此名佛眼见如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须菩提:佛教中的人物名,原为佛陀弟子,此处为对他的称呼。
- 于意云何:意思是询问你的想法怎么样?
-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能否通过肉眼看到如来的形象?
- 身相:指人的形貌或身体。
- 如来:古印度对佛陀的尊称,意为“如是我闻”或“如实觉悟者”。
- 何以故:为什么呢?
翻译
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如来的形象吗?
不能,尊敬的佛陀,我们不能仅凭外在形体去认识如来。因为如来说的‘身相’,并不是指具体的形体。
赏析
这段经文体现了佛教中的无我观和空性思想。佛陀须菩提质疑是否能直观地看见如来的形象,佛则教导说,所有的表象,包括人的形体,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些现象背后的虚妄本质,超越了具体的形象,才能真正见到如来——也就是见到真理本身。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强调内在的智慧和觉悟比外在形式更为重要。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
释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十九章 · 假真并观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圆觉经 · 弥勒菩萨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八品 · 依法出生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二十九章 · 正观敌色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二十三章 · 妻子甚狱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三十三章 · 智明破魔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七章 · 恶还本身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地藏经 · 地狱名号品第五 》 —— [ 周 ] 释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金刚经 · 第六品 · 正信希有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十四品 · 离相寂灭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三品 · 净心行善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九品 · 威仪寂静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十九品 · 法界通化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八品 · 不受不贪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品 · 善现启请分 》 —— [ 周 ] 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