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平常就是如来,这样的人是不了解我所说的义趣。为什么呢?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虚幻相,如来实相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非平常非不平常,所以名叫做如来。
注释
来、去、坐、卧:这是所谓四威仪。
序
威仪即仪表、言行、风度等外在的表现。“威仪寂净”,即真正的威仪是超越威仪的。这是从来、去、坐、卧这四种最日常的行为来阐明对任何东西都不要执著。达到这种空掉一切的境界,也就“威仪寂净”了,因为四威仪在心理上都不存在了。前人解释说:“行、住、坐、卧,谓之四威仪。见性能行持人,所谓行、住、坐、卧常若虚空。……如来者,如本性也,本无动静,所以无去无来,故假名(假是“借”的意思,假名即借名)如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须菩提:佛教中的人物名,梵语Sariputta的音译,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
- 如来:佛的别称,意为“如是我闻”,表示佛陀所说的真实性。
- 若来若去:指佛的显现或隐没,象征佛法的无常变化。
- 坐若卧:日常生活的两种姿势,代表佛的平常状态。
- 不解我所说义:未能领悟佛所教导的真谛。
- 何以故:为什么呢?
翻译
须菩提啊!如果有人讲,佛的出现、消失,或者他坐着、躺着的时候,这个人并不真正理解我说的道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佛,既没有从哪里来,也不会到哪里去,所以才被称为如来。
赏析
这一段经文揭示了佛教的核心理念——空性和涅槃。佛并非实体的存在,而是智慧和觉悟的象征,他的“来”和“去”都是法界中的显现,没有固定的形体。这里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强调的是佛性的超越性,即不执着于生死轮回,而是存在于每个众生的心中。这种观点对于理解佛教的修行和解脱有着重要意义。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
释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维摩诘经 · 诸法言品第五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十七品 · 究竟无我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维摩诘经 · 菩萨品第四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二十五章 · 欲火烧身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地藏经 ·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信解品第四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五品 · 化无所化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圆觉经 · 贤善首菩萨 》 —— [ 周 ] 释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金刚经 · 第十九品 · 法界通化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三品 · 净心行善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七品 · 无断无灭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十七品 · 究竟无我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品 · 离色离相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三十品 · 一合理相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七品 · 无得无说分 》 —— [ 周 ] 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