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一品 ·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拼音

所属合集

#金刚经

译文

我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注释

如是我闻:如是,这样;我闻,我听说。我听佛这样说,表示经中的话都是佛亲口说的,这是为了增加佛经的可信度。 时:那时。 大比丘众:比丘是梵语,即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僧侣,又名乞士。女性叫比丘尼。 千二百五十人:释迦牟尼最初有六大弟子,即舍利子、迦叶三兄弟、目连尊者、耶舍长者子;六大弟子又收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 世尊:对佛的尊称,所谓佛为三界之尊,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缽(bō):僧人食具,通常用泥或铁制成,圆形,略扁,小口,平底。 次第乞已:按顺次挨家挨户乞食。佛乞食是为被乞食者种福,所以不能择贫富,而要按顺序来,即“次第”。 洗足:佛是光脚乞食的,所以回来要洗足。 敷座而坐:整理好座位打坐。

“法会因由”意为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法会召集的原因和背景,“分”相当于现在的“章”、“节”等。第一品讲述了佛是一个平常的人,但在平凡的生活里时时处处在修行,进入境界,穿衣,乞食,吃饭,洗足,敷座,都自然体现乞士的威仪,这就是后来禅宗所谓穿衣吃饭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 法会因由分:《金刚经》的开篇,描述了佛祖讲经的背景和原因。
  • 祗树给孤独园:佛陀居住和说法的地方,位于印度舍卫国(Sāvatthī)。
  • 大比丘众:佛教僧侣的总称,千二百五十人是当时僧团的人数。
  • 食时:指一日三餐中的某一餐,此处指佛陀用餐的时间。
  • 着衣持钵:穿上僧袍,手持乞食的饭碗。
  • 舍卫大城:舍卫国的首都。
  • 次第乞已:按照一定的顺序挨家挨户乞食。
  • 还至本处:回到自己的住所。
  • 饭食讫:吃完饭后。
  • 收衣钵:收拾好衣物和乞食的器具。
  • 洗足已:洗完脚后。
  • 敷座而坐:铺好坐垫,准备讲经。

翻译

这就是我听说的:在一个特定的时候,佛陀释迦牟尼居住在印度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身边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和尚。那时,当佛陀该吃午饭的时候,他穿着僧袍,拿着乞食的碗,进入舍卫大城去化缘。他在城中依次乞食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吃完饭后,他收起衣物和碗,洗净双脚,然后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佛陀日常生活的简单画面,展现了他作为宗教领袖的谦卑和修行。从“食时”到“洗足已”,每一细节都体现了佛门弟子的严谨生活态度。佛陀在城市中乞食,象征着他平等对待众生,不拒绝任何可能的教化机会。这一场景也预示了接下来佛法的传播和教诲,为《金刚经》的开篇奠定了基调。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