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么无知;等等。他们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到“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其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都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注释
摩诃(hē)萨:即摩诃萨堙,摩诃,就是大,前人曰:“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旧译大心、大众生,新译大有情,就是菩萨的另一种尊称。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佛教认为众生的各种形态和境界。
涅槃(niè pán):梵语,也译作泥洹、泥畔等,意为灭度、寂灭、不生、安乐、清净、解脱、圆寂等,总之是指达到了佛的无念想、无烦恼境界。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在佛教中叫“我人四相”,指还没有悟道成佛的各种执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须菩提:佛教中的重要弟子,名悉达多,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 菩萨摩诃萨:菩萨,指修行者追求成佛的人,摩诃萨是大行的意思,表示他们具有大智慧和慈悲心。
-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生命诞生方式,卵生从蛋中孵化,胎生由母体孕育,湿生在湿润环境中生长,化生则由无形物质变化而成。
- 色、无色:色界是指有形质的物质世界,无色界则是超越色界的非物质存在。
-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分别描述了生命的思维状态,有想是有意识的,无想是没有意识的,非有想非无想是介于两者之间。
- 无馀涅槃:佛教术语,指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的状态。
-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真正能够达到灭度(即解脱)的状态。
-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教中的四种执着,认为自己独立存在(我相),区别于他人(人相),看到万物都是众生(众生相),执着于生命的存在(寿者相)。
翻译
佛陀对须菩提说:“所有的菩萨,应该这样控制自己的心念:无论众生是通过卵生、胎生、湿生或化生,无论是有形体还是无形体,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都让他们进入无尽的涅槃,从而得到解脱。尽管如此,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众生真正得到了解脱。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了自我、他人、众生和长寿的观念,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佛教中关于空性和慈悲的核心理念。佛陀教导菩萨们,真正的慈悲不是简单地消灭众生,而是帮助他们消除执着,认识到一切法无自性的真理,从而达到涅槃的境地。然而,这种境界并非是对众生的否定,而是超越了对个体存在的固有认知,体现了菩萨的大悲与智慧。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
释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圆觉经 · 普贤菩萨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十八品 · 一体同观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譬喻品第三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地藏经 · 称佛名号品第九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地藏经 · 分身集会品第二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九章 · 返本会道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十五章 · 请问力明 》 —— [ 周 ] 释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金刚经 · 第九品 · 一相无相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十七品 · 究竟无我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十五品 · 持经功德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七品 · 无断无灭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三十一品 · 知见不生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九品 · 威仪寂静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七品 · 无得无说分 》 —— [ 周 ] 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