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十七品 · 究竟无我分
所属合集
名句
译文
注释
注释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àn móu duō lā sān miǎo sān bō tí):梵文,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成佛的最高境界。
- 须菩提 (xū bō dǐ):佛经中的一个名字,通常译为善慧或善能。
- 燃灯佛 (rán dēng fó):过去佛之一,象征智慧之光。
- 授记 (shòu jì):佛教术语,指对未来修行者的预言或保证。
翻译
这时,须菩提对佛陀说:“尊敬的佛陀,那些追求觉悟的人,如何才能正确安住和降伏自己的心呢?” 佛陀告诉须菩提:“追求觉悟的人,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我应该消灭所有众生的苦难。然而,消灭了众生的苦难后,却并没有一个众生真正被消灭。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自我、他人的观念,以及众生和寿命的概念,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因为实际上,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用来获得觉悟。”
“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佛陀是从燃灯佛那里得到觉悟的方法吗?” “不是的,世尊。依我理解佛陀的话,佛陀从燃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获取觉悟的具体方法。”
佛陀接着说:“没错,须菩提,事实上,佛陀并没有通过任何方法达到觉悟。如果有的话,燃灯佛就不会预示我未来会成为佛,名叫释迦牟尼。因为真正的觉悟来自对所有法无自性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燃灯佛会那样预言。”
“如果有人认为佛陀得到了觉悟,须菩提,实际上并无具体的方法。佛陀得到的觉悟,既没有实质也没有虚假。因此,佛陀说所有的法都是觉悟的法。须菩提,当我们说所有法,它并非指单一的法,而是涵盖了所有法的普遍性。”
“须菩提,比如一个人的身体长高。” 须菩提回答:“世尊,佛陀说身体长高,并不意味着它是大的,而是强调它的成长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大’。”
“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如果他们说要消灭无数众生,那就不叫真正的菩萨。因为实际上,没有固定的法定义务可以称为菩萨。所以佛陀教导一切法中都没有我、人、众生和寿者。”
“须菩提,如果菩萨说‘我要装饰佛土’,这也不符合菩萨的标准。因为佛陀说,装饰佛土并非真正的装饰,而是意味着理解和包容。”
“须菩提,只有真正通达无我和法的菩萨,才被称为真正的菩萨。”
赏析
这段经文探讨了佛教中关于无我、空性和觉悟的核心理念。佛陀通过对话,强调了追求觉悟的人不应执着于任何形式的自我概念,包括众生的救赎和对佛法的特定理解。须菩提的提问和佛陀的回答,展示了佛教中对智慧和解脱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法无自性的强调。整个篇章富有哲理,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观念,认识到真正的觉悟存在于对一切法的平等看待和无分别心之中。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妙法莲华经 · 化城喻品第七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三十七章 · 念戒近道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四品 · 福智无比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二品 · 无法可得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文殊菩萨请法 》 —— [ 周 ] 释迦牟尼
- 《 维摩诘经 · 观众生品第七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地藏经 · 利益存亡品第七 》 —— [ 周 ] 释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金刚经 · 第二十七品 · 无断无灭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三十一品 · 知见不生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十六品 · 能净业障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七品 · 无得无说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十八品 · 一体同观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三品 · 净心行善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分 》 —— [ 周 ] 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