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二十六品 ·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拼音

所属合集

#金刚经

译文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吗?须菩提说:可以,可以,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佛说:须菩提,如果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转轮圣王也具有三十二种好相,他也就是如来了。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说的义趣,如果不见诸相非相,不应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这时,世尊就用偈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注释

观:佛教术语,通过观察虚妄的表相世界,而达到佛教空谛的智慧。 转轮圣王:据说是刹帝利种姓,即位时东方忽现金轮,凭这金轮降伏四方,所以叫转轮王。 偈:梵语意译,又译颂,四句整齐韵语,用以表达一种对佛法的理解、赞颂。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须菩提(xū pú tí):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解空第一”。
  • 如来:佛的十种尊号之一,这里指释迦牟尼佛。
  • 三十二相:指佛陀的三十二种庄严德相。
  • 转轮圣王:佛教中的理想统治者,具有大福报和大威力。

翻译

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认为可以通过三十二种庄严的相貌来认识如来吗?” 须菩提回答:“是这样!是这样!可以通过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 释迦牟尼佛说:“须菩提,如果认为可以通过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就是如来。” 须菩提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依我理解佛所说的义理,不应该通过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 这时,世尊说出一首偈语: “如果有人以色相来见我,以音声来求我,这个人是走入了邪道,是不能见到如来的。”

赏析

这段内容强调了不能仅仅通过外在的色相和音声来认识如来的本质。三十二相只是如来的外在表现,而真正的如来法身是超越形相的。通过转轮圣王的例子,说明仅仅依据外在的相来判断是否为如来是错误的。最后的偈语更是深刻地指出,追求外在的表象是一种邪道,无法真正领悟如来的真谛。这段经文体现了佛教对于超越表象、追求内在本质的精神追求,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的形相所迷惑,而要通过内心的修行和领悟来体验真理。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