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后见形诗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拼音

译文

留在别国不是我的意愿,他国的烦劳远多余清闲。 在千万里的惊涛骇浪中,没想到竟然还能见到钟山。

注释

无:竟然;也可不翻译。异国:这里指自己覆灭的国家。 殊:不同或超过。

赏析

后主对“钟山”这个词很有爱,自号钟隐、钟山隐者。“钟山”对后主来说,意味着出世、隐居、清逸。因此联系全文,“钟山”一次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无乃见钟山并非说见不到钟山,而是说无法继续目前这种类似隐居的闲逸的状态。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应该是,有一件事他不想去做。不想做的理由是因为环境恶劣,无法像现在这样清逸闲散。 他说“不想去”,意味着有选择的余地。又说不想去的理由是因为“不能这么安逸”,意味着他目前的生活状态是相当滋润的。如果是亡国前后期的作品,是否去汴京,是他可以选择的吗?他当前的生活状态,能用“安逸”来描述吗?显然不能。所以这不是亡国前后的作品。 将这首诗和后主的生平相联系,可以作以下猜测:所谓异国,并非指某个国家,而是指自己灭亡的唐朝。所谓惊涛,并非是说渡江的情景,而是自己现状。所谓钟山,并非是说某座山,而是说隐居的生活。而在后主心目中,隐居不代表清苦,而代表清逸。 他现在正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很舒服满足,不想放弃这种生活去过另外一种类似于“惊涛骇浪”般的,有别于现在的生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很,甚。
  • 无乃:表委婉推测的语气词,意为“恐怕”“只怕”。

翻译

住在异国他乡并非我所愿意的,在这里反而觉得烦扰劳累,远不如以往的清闲自在。那千万里的惊涛骇浪啊,恐怕我只能在梦中见到家乡的钟山了。

赏析

这首诗是李煜在亡国后所作,短短四句,却饱含着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诗的前两句,李煜表达了对身处异国的不满和对过去清闲生活的怀念,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和失落。后两句通过描述惊涛骇浪,暗示了他在异乡所面临的困境和不安,而“无乃见钟山”则真切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渴望。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沉,将李煜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煜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 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