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知赋

· 韩愈
余取友于天下,将岁行之两周。下何深之不即,上何高之不求?纷扰扰其既多,咸喜能而好修。宁安显而独裕,顾厄穷而共愁。惟知心之难得,斯百一而为收。 岁癸未而迁逐,侣虫蛇于海陬。遇夫人之来使,辟公馆而罗羞。索微言于乱志,发孤笑于群忧。物何深而不镜,理何隐而不抽?始参差以异序,卒烂漫而同流。 何此欢之不可恃,遂驾马而回辀?山磝磝其相轧,树蓊蓊其相摎。雨浪浪其不止,云浩浩其常浮。知来者之不可以数,哀去此而无由。倚郭郛而掩涕,空尽日以迟留。
拼音

注释

方氏《举正》:“送杨仪之,贞元二十年阳山作。”魏本题注:韩醇曰:“公以御史言旱饥,得罪,黜为连之阳山令,连在唐属湖南道。时杨仪之以湖南支使来,公为此赋以别之。集中有序送焉。” 文谠云:“按《宰相世系》,仪之者,杨凝之子也。当此之时,仪之伯父凭,以御史中丞为湖南观察使,仪之为府中从事,令以使事至阳山,于文公故友也,既为序以送之,而又别之以此赋焉。” 岁行之两周:岁,岁星,即木星。岁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两周就是二十四年。 洪氏《年谱》贞元二十年云:“《别知赋送杨仪之》云:‘余取友于天下,将岁行之两周。’自建中初避地江南,至此二十余年矣。又有《送杨八弟支使归湖南使府序》,即仪之也。” 陈景云云:“按公《与崔群书》贞元十八年也,书云‘仆自少至今从事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则公之取友天下,当自贞元二年入都之岁始也。赋作于二十年,岁行犹未满两周,故曰‘将’也。” 文谠云:“深谓隐于幽深者,高谓在高位者。深者即之,高者求之,言其取友之广也。” 《楚辞·骚经》:“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余独好修以为常。”“汝何博謇而好修。”“苟中情其好修。”皆言好自修洁也。 纷扰扰:纷乱,形容广泛、多。能:贤能,才能。好:喜好。修:善,长处。 百一为收:陆机《叹逝赋》:“得十一于千百。”韩愈借用此意,说即使百中得一,就算是有收获了。 癸未:贞元十九年,岁次癸未。 陬:角,角落。 夫人:夫,代词,这,那;夫人,指杨仪之。 微言:微妙之言。 孙汝听云:“公自谓迁谪,志思忧乱也。” 何焯《义门读书记》:“‘索微言于乱志’六句,此叙一时与杨往复之乐。公处迁逐,所以自乐者用此,故非同侪任达者所能及也。” 镜:洞察,明了。抽:提取,接纳。 回辀:辀,车辕;回辀,掉回车头。 郭郛:古时内城称城,外城称郭,城外小城称郛。郭郛连用,指外城。

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韩愈谪居阳山。是年,湖南观察使杨凭派支使杨仪之巡察阳山。在杨仪之离开阳山之际,韩愈写了此赋送别。

赏析

《别知赋》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斯百一而为收”)写知心朋友难得。韩愈先说自己生活经验体会,慨叹要找个知心朋友着实是不容易的,患难之时得一知心更是不易。这一部分,作者未写送别友人,倒先说自己,慨叹一番,为下文写友人作烘托,更好地突现文章主旨。第二部分(由“岁癸未而迁逐”至“卒烂漫而同流”)写杨仪之是难得的知心朋友。这部分紧扣上文“知心难得”而写杨仪之学问渊博,谈笑风生,是一个颇有深度的人,终于得到了知心朋友,自是喜不自禁。第三部分(由“何此欢之不可恃”至结尾)写送别知心朋友,难舍难分,泪流不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癸未:中国传统干支纪时里的一个年份。
  • 陬(zōu):角落。
  • 磝磝(áo áo):山多小石的样子。
  • 蓊蓊(wěng wěng):草木茂盛的样子。
  • 浪浪(làng làng):形容雨水流溢的样子。

翻译

我在天下结交朋友,将要度过约两个整年。下面有何深的地方不接近,上面有何高的地方不追求?纷纷扰扰的已经很多,大家都喜欢有才能而且注重修养。怎肯安于显达而独自富足,反而在困厄贫穷时一起忧愁。只知道知心朋友十分难得,大概百里挑一才能获得。 在癸未年遭到贬谪迁徙,与虫蛇相伴在海边角落。遇到夫人前来出使,开辟公馆并罗列美食。求索微妙言语于错乱心志中,在众人忧虑时发出独自的笑声。事物何等深远却不能映照,道理何等隐秘而不能够抽取?开始是参差不齐而有不同次序,最终是绚烂多彩而一同流动。 为何这种欢乐不可以依靠,就赶着马车而回车?山多小石互相倾轧,树木茂盛互相缠绕。雨不停流溢,云广阔常飘荡。知道未来的不可以计数,哀伤离开此地却没有办法。靠着外城而掩面流泪,白白地整日在这里迟疑逗留。

赏析

这首赋表达了韩愈对人生中交友、遭贬以及与友人相聚又分别等经历的感慨和思索。他感叹知心朋友的难得,同时在被贬的艰难处境中,对与友人短暂相聚欢乐的珍视和这种欢乐不可持久的无奈。诗中对环境的描写,如多石的山、茂盛的树、不停的雨、飘荡的云等,既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也象征着人生的变幻无常。整体情感比较复杂深沉,既有对友情的珍惜与寻求,也有对命运的无奈和悲哀。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韩愈内心丰富的世界和独特的感悟。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484篇诗文

韩愈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