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君轩记
所属合集
注释
序
注释
无特别难以理解需要注释的词语。
翻译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难道不是草木中具有独特操守的吗?它群生却不相互倚靠,内中空虚却能坚守节操,可折断却不可弯曲,历经寒暑却不改变它的颜色。以至于在烟雾笼罩的早晨和细雨飘洒的傍晚,枝头空旷而叶子上聚成水滴,它迎风弄月,形态有百般变化,从那淇水、澳水旁的千亩竹林,到小庭院、幽僻台榭的三竿两竿竹子,都让人观赏后,觉得它气概轩昂而高远,深沉而内敛,清冷而纯净,汲取它而无穷尽,赏玩它而不容亵渎。它超脱俗世的情致,以及不可屈服的气节,和君子最为接近,所以君子选取它。 古时的君子,他们追求的道大概各有不同,但他们相同的地方,就在于超脱俗世的情致和不可屈服的气节罢了。他们观察事物,看到类似这样的便会感到快乐,他们创造事物,做到如此才会感到满足。像屈原对于香草,陶渊明对于菊花,王子猷对于竹子,玩赏不够就加以咏叹,咏叹不够那这事物就好像为这人所专有,这难道只是有所寄托而已吗!他们对于这几种事物,一定在言语之外有相互契合之处。善于画竹子的人也是这样。他们唯独能看到竹子的本质,而径直将自己胸中潇洒的情致、刚劲正直的气息,都寄托在画中。他们所描绘的,就是他们所观察的;他们所观察的,就是他们所蓄积的。物我之间没有间隔,而道与技艺合为一体,与自然相契合而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古代擅长画竹子的,也大多是有高尚情致和刚直气节的人。比如宋代的文与可、苏轼,元代的吴仲圭就是这样。观察喜爱竹子的人的胸怀,可以知道画竹子的人的胸怀;知道画竹子的人的胸怀,那么喜爱画竹子的人的胸怀也可以知道了。 日本的川口国次郎先生,淡泊而有见识度量,擅长绘画之事,尤其喜爱墨竹。曾经收集元代吴仲圭、明代夏仲昭、文徵仲等诸家画的竹子,建造屋子来供奉它们,命名为“此君轩”。他对竹子的喜爱极其深厚,而搜罗也极其专注,若不是他的志向气节意态气度符合古代君子,又怎么能这么契合于此呢!我听说川口先生居住的地方,在备后的国家,三原的城邑,被山海环抱,是松竹所丛生的地方。先生悠然地生活在其间,远看林木,近看图画,一定会对我所说的话有所体会,他既然嘱托我写这篇轩记,于是我写下来询问他,可惜不能随先生在那里,并且每日与吴仲圭、文徵仲等贤能之人游玩,也和竹子游玩了。壬子年九月。
赏析
这篇文章围绕竹子展开论述,体现了竹子的高尚品质和君子的气节之间的联系。文章先是对竹子的特性进行赞美,如中空有节、不畏寒暑等,强调其代表的独特操守,这与君子的高尚品德相呼应。通过列举古代君子对于香草、菊花、竹子等的喜爱,指出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寄托。接着提到善画竹者通过画作表达内心的潇洒与刚直,且古代画竹出色的人往往也是有高尚气节之士。然后描述川口国次郎先生对墨竹的喜爱以及其收藏画作并命名“此君轩”,突出其品味和境界。最后提到先生居住环境与竹子的联系,展现出一种相得益彰的情境。整篇文章将竹子的形象与君子的品格紧密结合,文辞优美,富有韵味,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艺术境界的追求与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