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论学

· 刘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拼音

所属合集

#劝学篇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于:向。 吾:我。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恐:恐怕,担心。 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何:为什么。 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安:怎么,哪。 戏:作弄,戏弄。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闻:听说,听闻。 而:表并列,并且。 阳:阳光。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善哉:说得好啊! 善:好。 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好:爱好。 为:作为。 少:年少。 欲:想,想要。

《师旷论学》,出自《说苑》,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 炳烛:点烛。炳,光明,显著,点、燃。(此处“炳”读 bǐng)

翻译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壮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光芒;老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点上蜡烛的光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赏析

这篇短文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了学习与年龄无关,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的道理。师旷以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炳烛之明作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不同年龄段学习的特点和意义。晋平公从开始的疑虑到最终的赞同,反映了他对学习态度的转变。文章简短精炼,却寓意深刻,富有启发性,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至今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刘向

刘向

西汉沛人。本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歆之父。治《春秋谷梁》,以阴阳休咎论时政得失,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后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专权,议欲罢退之,被谮下狱。成帝即位,得进用,更名向,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校阅中秘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 5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