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注释
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亡:同“无”。
赏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哀公:鲁国国君姬将(jiāng),“哀” 是谥号。
- 孰(shú):谁。
- 对:回答。君主时代臣下回答国君的提问。
- 迁怒: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
- 贰过:贰,重复;过,错误。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 亡(wú):通 “无”,没有 。
翻译
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不会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会重复同样的过错。可惜他短命去世了。如今再也没有像颜回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雍也》,通过鲁哀公与孔子之间的问答,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对好学生的看法,以及他对颜回的高度赞誉 。“不迁怒,不贰过”短短六个字,精准地勾勒出颜回过人的品德修养。不迁怒体现了他能很好地把控自己的情绪,有极强的情绪管理能力,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无端发泄到他人身上;不贰过则反映出他对待错误认真反思、吸取教训的态度,在自我修行和学习道路上不断精进。颜回的这种品质是儒家所追求的修身典范。同时,孔子哀叹颜回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从侧面反映出颜回的好学在孔子众多弟子中十分突出,以至于他离世后,孔子都很难再找到像他那般好学且品德高尚的人了,充满了孔子对颜回深深的惋惜与怀念之情。 此段简短的对话蕴含深邃的教育理念与高尚的品德追求,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论语 · 为政篇 · 第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先进篇 · 第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十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子罕篇 · 第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乡党篇 · 第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二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论语 · 先进篇 · 第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子罕篇 · 第四章 》 —— [ 周 ] 孔子
- 《 横渠四句 》 —— [ 宋 ] 张载
- 《 论语 · 子罕篇 · 第二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学而篇 · 第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雍也篇 · 第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学而篇 · 第三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