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学而篇 · 第六章

· 孔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拼音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注释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赏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同“悌”(tì),敬爱兄长。
  • :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 :同“泛”,广泛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赏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道德教育优先于知识教育。他强调了年轻人首先应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如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重兄长,为人严谨诚信,对众人有爱心,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在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和时间,才进一步去学习文化知识。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孔子对品德塑造的高度重视,强调了内在道德品质的培养应先于外在知识技能的获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它提醒人们,无论追求何种学业或事业,良好的品德都是基础和前提。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