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子罕篇 · 第四章

· 孔子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 另一译法】 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注释

意:同臆,猜想、猜疑。 必:必定。 固:固执己见。 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赏析

本章是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日常言行态度等的一个概括。要用一句话概括孔子也很难,此处只从反面描述了孔子所没有的、常人所常有的四种毛病。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毋(wú)意:不凭空猜测。 :不,不要。 :揣测、臆测 。
  • 毋必:不绝对肯定。 :绝对、一定 。
  • 毋固:不固执己见。 :固执、拘泥 。
  • 毋我:不自以为是。 :这里指以自我为中心 。

翻译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

赏析

这段话简洁而深刻地刻画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与修养境界。“毋意”提醒人们避免毫无根据的主观猜测,强调做事要基于事实;“毋必”让人们学会留有余地,认识到事情的发展可能存在多种结果,不能过于绝对化;“毋固”告诫人们不要顽固不化,对待不同观点与变化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毋我”则是一种放下自我执念的修养,不让自我的偏见影响对事物的判断。这四点涵盖了人们在思维、决策与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弊病,展现了孔子追求中正、通达、谦逊与理性的人生智慧,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指导人们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以更加客观、理性、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