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相思就像欠人债的债主,每日天都去逼迫催促。经常担负着一担忧愁的债务,却抵不了三分利息,这本帐只有见到他时才算得。
注释
双调:宫调名,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北曲属双调。多用为小令。句式定格为七、五、五、五、七。
少债:欠债。
一担愁:形容愁思沉重。一担,元时市语,形容重。
准:偿还,抵偿。利:利息。
序
《清江引·相思》是元曲作家徐再思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将相思比作追债,以表现相思之苦日日折磨人而无法躲避,更以利上加利比喻相思之苦随着离别时日增加而不断加剧的感受,最后表明只有见面才能消除相思之苦。全曲语言质朴本色,不假辞藻,不用典故,但浅中见含蓄,俗中见机巧,足见作者的高明。
赏析
相思和借债给别人有一定的相似点,即都是出本钱的一方,共同点都是需要对方偿还,如果不偿还则一定不断地追;如果不追到手这赔就太大了,有时是本利全无。但放债的人目的就是追求利润,追求三分利,而相思的则只要把对方追求到自己手里则万事大吉,则是高傲的胜利者,根本就不计较利钱。这就是这篇小令比喻的基础。
“相思有如少债的”这句活的关键是“少债”二字,即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谁少谁的债,谁是追债的人,这确实需要思索一下方可以理清。如果从付出的角度来看,当然相思者本人是债权主体,以下的抒情都是她的内心活动。
“每日相催逼”意谓每日都催逼对方还债,实际是每天都在催促对方表态,催促对方赶快答应自己的求爱。这句也可以理解成相思之苦日日催人逼人折磨人,令人无法躲避,这将那时时刻刻萦绕于心、无法逃避的思念之苦,极为真切形象地表现出来。“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两句写相思者的精神状态,也极其形象生动。愁,是相思者经常担负着相思的忧愁和讨不回债务的双重忧愁,这忧愁是极其沉重而难以担负的,而且更是不能指望三分利了。因为相思本来是自发的,对方是否知道都不敢完全确定,故利钱就更不敢指望了。“常挑着一担愁”,把无形化为有形,抽象化为具体,生动地表现出相思之深重,显示出很高的想象力和语言表现能力。
最后一句点出这种债务了断的的方式就是“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要求实在是太低了,见面时才能计算本钱,人家还不还还不好说,如果偿还算是要回了本饯,利息就不计较了。曲中把相思者一往情深,不可解脱而又急切之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小曲比喻新奇,语言爽利,一如小儿女声吻口气。用韵斩钉截铁,不押而叶,不期而遇,可谓百中无一,难有其匹。至于意味,更堪细玩。全曲浅中见含蓄,俗中见机巧,这是其高明之处。
徐再思
徐再思,字德可,号甜斋(有的资料中其号为“甜齐”),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曾任嘉兴路吏。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100余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 37篇诗文
徐再思的其他作品
- 《 南吕 · 阅金经 · 春 》 —— [ 元 ] 徐再思
- 《 中吕 · 普天乐 · 西山夕照 》 —— [ 元 ] 徐再思
- 《 越调 · 天净沙 · 探梅 》 —— [ 元 ] 徐再思
- 《 朝天子 · 西湖 》 —— [ 元 ] 徐再思
- 《 仙吕 · 一半儿 》 —— [ 元 ] 徐再思
- 《 阳春曲 》 —— [ 元 ] 徐再思
- 《 越调 · 凭栏人 · 咏史 》 —— [ 元 ] 徐再思
- 《 双调 · 水仙子· 马嵬坡 》 —— [ 元 ] 徐再思
相关推荐
- 《 中吕 · 喜春来 · 闺怨 》 —— [ 元 ] 徐再思
- 《 四块玉 · 南吕 · 马嵬坡 》 —— [ 元 ] 马致远
- 《 中吕 · 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 · 冬 》 —— [ 清 ] 董白
- 《 双调 · 折桂令 · 七夕 》 —— [ 元 ] 王举之
- 《 中吕 · 醉高歌 · 感怀(二首) 》 —— [ 元 ] 姚燧
- 《 蟾宫曲 · 梦中作 》 —— [ 元 ] 郑光祖
- 《 双调 · 庆宣和 · 春晚病起 》 —— [ 元 ] 张可久
- 《 双调 · 蟾宫曲 》 —— [ 元 ] 庾天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