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一
来书云:“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夫清心寡欲,作圣之功毕矣。然欲寡则心自清,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盖欲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耳。今欲为此之功,而随人欲生而克之,则病根常在,未免灭于东而生于西。若欲刊剥洗荡于众欲未萌之先,则又无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犹引犬上堂而逐之也,愈不可矣。”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无别功矣。夫谓“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累,而非克制洗荡之为患也。今曰“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根。有此病根潜伏于中,宜其有“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你信中说:“养生最关键的就是清心寡欲。倘能做到清心寡欲,那么做圣人的功夫就算完成了。然而私欲少而心自清,清心不是说要抛弃人事跑去独居求静。只是要使自心纯为天理而无一丝一毫的私欲罢了。现在要想清心寡欲,就必须在产生处克制私欲,但如果病根不除,未免灭于东而生于西。可若想把私欲荡涤消灭在未萌发之前,那么又不知道从何处用功,徒劳地只能使自己的心不清净了。况且私欲未萌就去寻找出来并清除,这好比引犬入室而又驱赶它,如此更讲不通了。”
一定要使心体纯粹为天理,而无一丝一毫的私欲,这是成为圣人的功夫。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私欲产生之前多加防范,并在私欲萌芽时克制它。在私欲产生前防范并克制它于萌芽状态,这正是《中庸》的“戒慎恐惧”、《大学》的“格物致知”的修身功夫,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什么功夫。
你说的“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都是被自私自利、将迎意必牵累的结果,而不是克制荡涤私欲本身的问题。现在你说“养生的关键是清心寡欲”,这“养生”二字就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的病根。有这样的病根潜伏于心中,就容易产生“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的弊端。
注释
《庄子·知北游》:“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仲尼曰:‘……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 》 —— [ 明 ] 王守仁
- 《 坐忘言岩问二三子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六 》 —— [ 明 ] 王守仁
- 《 重游无相寺次韵四首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三十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十 》 —— [ 明 ] 王守仁
- 《 德洪汝中方卜书院盛称天真之奇并寄及之(两广诗。嘉靖丁亥起,平思田之乱) 》 —— [ 明 ] 王守仁
相关推荐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九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七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四十七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二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三十一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三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