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泰伯篇 · 第十二章

· 孔子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拼音

译文

孔子说:“学习三年,仍然不想出仕为官的,很难得了。”

注释

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赏析

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 【另一译法】 孔子说:“读书三年,并不存做官的念头,乃是难得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多少人的信仰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读书不求世俗的功用,难得啊,今世几多人欤? 不至于谷,则所求在仁,在德,乃无求于现实之利益,亦可为我辈警诫内心。 想起三国时期的管宁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德行》一门记载:“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管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性淡气清,爱憎分明,鄙弃世俗,大概可以当得孔子“三年学,不至于谷”吧。 至于华歆,后来官至司徒,《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清纯德素”,为“一时之俊伟”,但《三国演义》对其有所丑化,倒也不必当真。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