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八佾篇 · 第十七章

· 孔子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拼音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注释

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爱:爱惜的意思。

赏析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告朔:古代制度,天子在每年秋冬之交,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把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
  • 饩(xì)羊:祭祀用的活羊。

翻译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宗庙的那只活羊省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

赏析

这简短的对话体现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尽管在当时可能很多形式已经逐渐流于表面或不被人完全遵循,但孔子依然珍视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和传统意义。他认为礼仪的存在不仅仅是表面形式,更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支撑。而子贡更多从实际的角度考虑,认为那只羊可以省去。这反映出不同视角之间的差异,也提醒人们要从更深层次去思考传统和礼仪的价值。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周礼崩坏的一种遗憾和坚持。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