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 王制
所属合集
序
赏析
注释
- 走马吠犬:奔跑的马和犬吠声。
- 中国:中原地区,指当时的华夏文明中心。
- 羽翮(hé):鸟的羽毛。
- 齿革:动物的牙齿和皮毛。
- 曾青:古代指铜矿石,用于冶炼。
- 丹干:红色的木材。
- 泽人:生活在河边的人。
- 木:木材资源。
- 山人:山区居民。
- 农夫:农民。
- 斫削(zhuó xuē):砍伐。
- 陶冶:烧制陶器和金属。
- 菽粟:泛指粮食。
- 文旄(máo):带有花纹的鹿皮。
- 大神:伟大的自然法则。
- 大王荒之:大王开垦荒地。
- 彼作矣,文王康之:别人建设了,文王来治理使其繁荣。
- 行杂:行为纷繁多样。
- 贯之:贯穿始终,连贯起来。
- 积重:积累深厚。
- 致好:达到极致的喜好。
- 天地之参:天地间的中介。
- 六畜:指牛、羊、猪、狗、鸡、马。
- 鼋鼍(yuán tuó):乌龟和鳖。
- 污池渊沼:湖泊和沼泽。
- 斩伐养长:砍伐树木并保持生长。
翻译
北海有能奔跑的马和吠叫的狗,但中原人能够驯养它们;南海有鸟类的羽毛、动物的皮毛、矿石和红色木材,中原人从中获取财富;东海有紫色的鱼和盐,人们用它们来生活;西海有皮革和装饰品,中原人利用这些资源。因此,河边的人依赖树木,山区的人依赖鱼类,农民无需过多加工也能满足工具需求,工匠和商人无需耕田也能获得足够的粮食。虽然虎豹很凶猛,但君子会合理利用它们。大自然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都有其美的地方和可用之处,上层用来培养贤良,下层用来养育百姓,让他们过上安宁快乐的生活,这就叫作伟大的自然法则。比如,古人说:“天造就高山,大王去开发它;别人建设了,文王来治理让它繁荣。”
这种行为多种多样,看似循环无尽,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就像没有尽头的环。如果没有这样的秩序,整个世界就会衰败。天地是生命的起源,礼义是治理的起点,而君子则是遵循礼义的开始。他们制定规则,坚持原则,不断积累,追求美德,这就是君子的开端。因此,天地孕育出君子,君子管理天地;君子如同天地间的重要元素,万物的领导者,人民的父母。没有君子,天地失去秩序,礼义无法统一,社会缺乏领导和亲情,这就叫作极度混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关系,也是如此循环,与天地的规律同步,与永恒相接,这是最根本的原则。丧葬祭祀、朝见访问、军事行动等都是同样的道理,无论贵贱、生死、给予还是夺取,都应遵循相同的规则。每个人都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尊重彼此,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人之所以比其他生物珍贵,是因为我们有智慧、生命和道德。虽然力量不如牛,速度不如马,但人类因为能团结合作,所以得以利用它们。这是因为我们懂得分工(分),并且有共同遵守的道义(义)。有了公正的分配和道义,就能和谐一致,团结强大,从而战胜万物,建立稳固的社会。因此,我们有序地安排四季,合理利用资源,让所有人都受益,这都是因为遵循了分工和道义。
人不能没有群体,但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会产生冲突,混乱会导致分离,分离则导致弱小,无法战胜困难。所以,必须坚持礼仪,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石。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服从上级、管理下属,这些都是君子的职责。作为领袖,就是善于引导群体,确保所有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处理,包括动物的繁殖、农作物的种植、政策的执行,以及人才的选拔。
圣王的制度,会在植物茂盛的时候禁止砍伐,保护生物生长;在鱼类繁殖的季节,禁止捕鱼和使用毒药;保证农业活动按季节进行,保证粮食充足;保护水域生态,让鱼类丰富;合理砍伐和养护森林,保证木材供应。圣王的智慧体现在对天地万物的全面理解和细致安排,他们的统治微小而明智,简单却深远,看似狭窄却包容万物,显示了神明般的博大精深。
赏析
荀子的《王制》阐述了社会秩序和自然法则的关系,强调了礼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他通过列举各地资源的利用,说明了分工与合作对于人类社会的必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荀子倡导的“君子”形象,既是道德的典范,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循礼义,人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福祉的最大化。同时,他对圣王治理的描述,展现了理想中的平衡与和谐,体现出儒家的社会治理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