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 王制

· 荀子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此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为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拼音

所属合集

#为政篇

《王制》出自《礼记》是指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封国、职官、爵禄、祭祀、葬丧、刑罚、建立成邑、选拨官吏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赏析

本段文字论述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治理百姓要依靠君子礼义,“人生不能无群”。因为合则一,一则多力。用礼义等级,协调百姓,就可以使他们各守其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走马吠犬:奔跑的马和犬吠声。
  • 中国:中原地区,指当时的华夏文明中心。
  • 羽翮(hé):鸟的羽毛。
  • 齿革:动物的牙齿和皮毛。
  • 曾青:古代指铜矿石,用于冶炼。
  • 丹干:红色的木材。
  • 泽人:生活在河边的人。
  • :木材资源。
  • 山人:山区居民。
  • 农夫:农民。
  • 斫削(zhuó xuē):砍伐。
  • 陶冶:烧制陶器和金属。
  • 菽粟:泛指粮食。
  • 文旄(máo):带有花纹的鹿皮。
  • 大神:伟大的自然法则。
  • 大王荒之:大王开垦荒地。
  • 彼作矣,文王康之:别人建设了,文王来治理使其繁荣。
  • 行杂:行为纷繁多样。
  • 贯之:贯穿始终,连贯起来。
  • 积重:积累深厚。
  • 致好:达到极致的喜好。
  • 天地之参:天地间的中介。
  • 六畜:指牛、羊、猪、狗、鸡、马。
  • 鼋鼍(yuán tuó):乌龟和鳖。
  • 污池渊沼:湖泊和沼泽。
  • 斩伐养长:砍伐树木并保持生长。

翻译

北海有能奔跑的马和吠叫的狗,但中原人能够驯养它们;南海有鸟类的羽毛、动物的皮毛、矿石和红色木材,中原人从中获取财富;东海有紫色的鱼和盐,人们用它们来生活;西海有皮革和装饰品,中原人利用这些资源。因此,河边的人依赖树木,山区的人依赖鱼类,农民无需过多加工也能满足工具需求,工匠和商人无需耕田也能获得足够的粮食。虽然虎豹很凶猛,但君子会合理利用它们。大自然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都有其美的地方和可用之处,上层用来培养贤良,下层用来养育百姓,让他们过上安宁快乐的生活,这就叫作伟大的自然法则。比如,古人说:“天造就高山,大王去开发它;别人建设了,文王来治理让它繁荣。”

这种行为多种多样,看似循环无尽,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就像没有尽头的环。如果没有这样的秩序,整个世界就会衰败。天地是生命的起源,礼义是治理的起点,而君子则是遵循礼义的开始。他们制定规则,坚持原则,不断积累,追求美德,这就是君子的开端。因此,天地孕育出君子,君子管理天地;君子如同天地间的重要元素,万物的领导者,人民的父母。没有君子,天地失去秩序,礼义无法统一,社会缺乏领导和亲情,这就叫作极度混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关系,也是如此循环,与天地的规律同步,与永恒相接,这是最根本的原则。丧葬祭祀、朝见访问、军事行动等都是同样的道理,无论贵贱、生死、给予还是夺取,都应遵循相同的规则。每个人都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尊重彼此,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人之所以比其他生物珍贵,是因为我们有智慧、生命和道德。虽然力量不如牛,速度不如马,但人类因为能团结合作,所以得以利用它们。这是因为我们懂得分工(分),并且有共同遵守的道义(义)。有了公正的分配和道义,就能和谐一致,团结强大,从而战胜万物,建立稳固的社会。因此,我们有序地安排四季,合理利用资源,让所有人都受益,这都是因为遵循了分工和道义。

人不能没有群体,但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会产生冲突,混乱会导致分离,分离则导致弱小,无法战胜困难。所以,必须坚持礼仪,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石。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服从上级、管理下属,这些都是君子的职责。作为领袖,就是善于引导群体,确保所有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处理,包括动物的繁殖、农作物的种植、政策的执行,以及人才的选拔。

圣王的制度,会在植物茂盛的时候禁止砍伐,保护生物生长;在鱼类繁殖的季节,禁止捕鱼和使用毒药;保证农业活动按季节进行,保证粮食充足;保护水域生态,让鱼类丰富;合理砍伐和养护森林,保证木材供应。圣王的智慧体现在对天地万物的全面理解和细致安排,他们的统治微小而明智,简单却深远,看似狭窄却包容万物,显示了神明般的博大精深。

赏析

荀子的《王制》阐述了社会秩序和自然法则的关系,强调了礼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他通过列举各地资源的利用,说明了分工与合作对于人类社会的必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荀子倡导的“君子”形象,既是道德的典范,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循礼义,人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福祉的最大化。同时,他对圣王治理的描述,展现了理想中的平衡与和谐,体现出儒家的社会治理理念。

荀子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 13篇诗文

荀子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