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学而篇 · 第十章

· 孔子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拼音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赏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子禽:姓陈,名亢(kàng),字子禽。
  •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
  • 夫子:古代对师长、年长者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 :诸侯国。
  • :温和。
  • :善良。
  • :恭敬。
  • :俭朴。
  • :谦让。
  • 其诸:表示推测语气,或许、大概的意思。

翻译

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听闻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着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得到的。夫子求得的方式,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得的方式吧?”

赏析

这段话通过子禽和子贡的对话,展现了孔子的品德和获取知识的独特方式。孔子因其自身具备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等优秀品质,从而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各个诸侯国的政事。强调了品德在人际交往和获取信息中的重要性。子贡对孔子的这种特质的描述,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形象和其为人处世的风格。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