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学而篇 · 第十五章

· 孔子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拼音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告诉你以前的事,你却知道未来。”

注释

谄:意为巴结、奉承。 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赏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谄”:谄媚,讨好。
  • “骄”:骄傲。

翻译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有还喜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那就是在说这个道理吧?”孔子说:“端木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你能推知未来的事。”

赏析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安贫乐道和富贵守礼的推崇,以及对于子贡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赞赏。它反映出儒家对于品德和修养的重视,强调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应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展示了孔子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的教育方法。此段生动展现了孔子与子贡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思想交流。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