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拼音
译文
大秦先祖建国,在那辉煌昔日,子孙世袭称王。
讨伐叛乱逆贼,威名震动四边,武力直达远方。
犬戎敢不遵奉,历时数十年间,扫灭六国豪强。
登基二十六年,上天授我尊号,孝道明显昭彰。
大业既已成就,于是施恩天下,亲自巡幸四方。
登于峄山之巅,群臣竞相跟从,沐浴天恩荣光。
追忆战国乱世,各国分土建邦,灾祸从此释放。
攻战无止无休,鲜血浸染荒郊,一如远古蛮荒。
华夏虽无万世,圣明五帝三皇,谁可疗此恶疮?
唯我大秦始皇,天下定于一邦,再无战祸创伤。
消灭灾荒祸害,百姓安康宁定,福泽久远绵长。
群臣称颂不尽,刻于峄山石上,功业永传万方。
注释
其于久远也:“其”通“期”。
序
《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原石为北魏太武帝推毁,存本文宝言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
赏析
其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齐化一、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这些刻文,对后世碑刻铭文书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唐张怀懽在《书断》中将李斯的小篆定为“神品”,赞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称其用笔“骨气丰匀,方圆绝妙”,由此可知李斯的书法结体稳健匀称,法度谨严,故书界有“学篆必先宗‘二李’(秦,李斯;唐,李阳冰)”之说。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结果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认为此碑线条粗细匀称,用笔似乎简单,甚至以为用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即可完成,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原因是未能“透过刀锋看笔锋”,对小篆笔法没有作深入了解所致。倘若将《峄山碑》解析解读后便可发现,其线条是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力量,滋润而不软沓,流畅而不浮滑。它使人们在圆匀劲挺的点画中,仍能品出隽永超逸的韵味。可以说,《峄山碑》线条的墨迹呈现应当是鲜活的,跳荡的。既有力度又有厚度,更有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奏变化,切忌把它当成板滞僵硬的美术体对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维初在昔:指从古代开始的时候。
- 嗣世称王:继承祖业,成为王者。
- 讨伐乱逆:平定叛乱和不法之徒。
- 威动四极:威势震慑四方。
- 戍臣奉诏:守边将领接到命令。
- 廿有六年:即二十六年。
- 上荐高号:提升至尊贵的封号。
- 孝道显明:孝顺的行为受到赞扬。
- 泰成:盛世景象。
- 降专惠:给予特殊的恩惠。
- 黔首:古代对百姓的称呼。
- 泰古:远古时代。
- 一家天下:天下统一。
- 兵不复起:战争不再发生。
- 黔首康定:人民生活安定。
- 利泽长久:恩泽流传长远。
- 金石刻: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 袭号:沿袭前代的称号。
- 成功盛德:卓越的功绩和美德。
翻译
皇帝建立国家,始于遥远的过去,继位者相继称王。 他们平定叛乱,威名传遍四方,凭借武力和正义行事。 守边将士遵从命令,不久就消灭了六个强大的对手。 二十六年后,皇帝升至尊贵地位,孝顺之道格外显赫。 在盛世之后,他给予特别恩惠,亲自巡视远方。 他登上峄山,群臣随行,心中思绪深远。 回想起混乱的时代,分割土地建立诸侯国,导致争端不断。 战争日日上演,鲜血染红田野,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历经无数世代,直到五帝时期,都无法阻止这样的纷争。 如今的皇帝,统一了天下,再无战火。 灾难消除,百姓安乐,恩泽长久。 大臣们记录这些事迹,刻在石碑上,永载史册。 皇帝说:“这些金石刻文都是始皇帝的作为,后续者沿用此号,刻文中不应只称始皇帝。为了长远,如果后人继续,应提及他们的功绩和美德。”
赏析
这首诗是秦朝丞相李斯为纪念秦始皇而撰写的碑文,颂扬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法制、安定天下的伟大功绩。通过描述始皇帝的威严、仁政和长远眼光,展现了秦朝初期的强大与繁荣。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对历史传承和君主权威的认识,以及对后世子孙的告诫。碑文中的“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等表述,体现了秦始皇追求和平统一的理想。整篇诗文语言凝练,寓意深刻,是研究秦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 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