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和氏

· 韩非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欲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欲,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这篇不是古诗词,而是一篇文言文。以下是对它的白话翻译: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别它,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去世,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在欺骗他,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脚。武王去世,文王即位,卞和就抱着他的玉璞在楚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后接着流出血来。文王听说此事,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被砍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被砍脚,我悲伤的是宝玉被说成石头,忠贞之士被说成欺骗之人,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让玉匠加工那块玉璞,果然得到一块宝玉,就命名为“和氏之璧”。

珍珠宝玉是君主急切想得到的东西,但卞和即使献上玉璞也不一定完美,这对君主没有什么危害;可是依然两次被砍脚后宝玉才被认可,鉴别宝玉竟然如此困难。现在君主对于法术,未必像急于得到和氏璧一样,却要禁止群臣和民众的自私和邪恶;然而有治国之道的人不被任用,只是因为帝王没有像识别和氏璧那样去识别他们。君主运用法术,大臣就不能专断,君主的亲信就不敢弄权;官府执行法令,游手好闲的人就会去务农,游说之士就会为战争而危险;那么法术就是群臣和民众所害怕的。君主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越过民众的诽谤,独自完全按照正确的主张行事,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治国之道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从前吴起教导楚悼王改变楚国的弊病说:“大臣权势太重,有封邑的贵族太多,像这样就会对上威逼君主,对下残害人民,这是使国家贫穷、军队弱小的途径。不如让有封邑的贵族的子孙三代以后就收回他们的爵禄,废除百官的俸禄;削减没有必要的多余官吏,用节省下来的财物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悼王推行这个主张一年就去世了,吴起在楚国被肢解。商鞅教导秦孝公推行什伍连坐法,设立告发奸邪的制度,焚烧《诗》《书》而申明法令,堵塞私人请托的门路而完成公家的事务,禁止游说求官的人而彰显致力于耕战的人士。孝公推行这些办法,君主因此被尊崇而国家得以富强,过了八年就去世了,商鞅在秦国被车裂。楚国不任用吴起就削弱混乱,秦国推行商鞅之法就富强,他们两人的主张已经是恰当的了,然而吴起被肢解而商鞅被车裂,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大臣苦于法术而民众厌恶法治。当今之世,大臣贪婪权势,民众安于混乱,比秦国、楚国的情况还严重,而君主没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样的听闻,那么法术之士怎么能冒着吴起、商鞅那样的危险而表明自己的法术呢!这就是这个时代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

注释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卞和所献。

削乱:削弱混乱。

车裂:古代一种残酷的刑罚。

赏析

这篇文章以和氏璧的故事开篇,引出对法术之士在当时社会遭遇困境的探讨。通过对比吴起在楚国和商鞅在秦国推行变革的经历,揭示出法术推行的艰难以及大臣和民众对法术的抵制。作者分析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强调了君主若不能坚定地支持和运用法术,法术之士难以施展才能,国家也难以走向富强和有序。文章反映了韩非子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法术重要性的强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内涵。

韩非

韩非

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馀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嬴政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将韩非害死在秦国。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 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