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商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繫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锄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苦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拼音
名句
注释
陈商:字述圣,陈宣帝五世孙,散骑常侍彝之子,元和九年进士,仕至秘书监,封许昌县男。
《楞伽》:佛教典籍。
道已塞:指仕进无路。《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锄俎豆:王琦注:「恐是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之意。」
衰偶:大约是批评其文章气有迂腐气。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句:唐·韩愈《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达。」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句:描写其居处冷落,连日光树影都显得不舒畅。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句:比喻陈商人品孤高。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句:言自己要像陈商学习,宁愿閒坐,也不奔走于富贵之门。
朴樕:木名。《诗·召南·野有死麇》:「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后常以比喻平庸之材。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句:自嘲命运不佳,遇艰难则如逢霜之朴樕,遇盛时亦不过像得春气之杨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句:亦是自嘲之辞,说自己虽为奉礼郎,但在礼节方面远不及陈商,就像巫祝祭祀所用的刍狗一样卑琐不堪。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句:描述自己任奉礼郎,管祭祀之琐事,风雪之时,直事斋坛,身佩墨带和印绶,一脸臣妾之态,谨慎地干着洒扫之类的小事。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句:激愤语,言何时得遇明主,自己将如古剑鸣吼飞腾。
序
此诗大约是李贺作奉礼郎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自负、孤傲、激愤的心情。在李贺诗中,此诗用语比较平易,但仍然是李贺式的平易。《李长吉诗集批注》云:「集中最平易调达者,然犹是昌黎之平易调达。」孤芳自赏、自视甚高,李贺引屈原为同调,伴随他的除了有抒发不平之气的《楚辞》,还有浇愁的酒,让人心情趋于平静的佛经,朋友陈商的来访终于使李贺打开难以名状的心扉。
赏析
首八句自叙政治上的「穷拙」,道路堵塞,心灰意冷,二十心朽。真是天地之悲莫大于心死。
九至十二句叙述陈商才学不与世合,赞扬声中亦有自叹。
十三至十六句,直言自己门前冷落,陈商造访。不着感激二字,然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对苦节——坚守节操的诗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安慰。
十七至二十二句,以高峻挺拔的华山赞扬陈商的学识与品质。
二十三句至三十二句,则剖白坚定自持的心迹与困顿失意的苦闷。
最后两句责问苍天,以古剑一吼把胸中郁结吐出。
整首诗沉郁苍凉,可谓李贺心路的真实写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楞伽(léng qié):佛教典籍。
-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翻译
长安有个男子,才二十岁但心已衰老。楞伽典籍堆满桌案前,楚辞系在肘后。人生会有困穷愚拙的时候,到日暮就姑且饮酒。现今道路已经堵塞,为何一定要到白头?凄惨悲凉地陈述圣道,穿着粗布衣裳在操持祭祀礼器。学习写尧舜那样的文章,却被当时的人指责为衰落的一类。柴门前车辙都冻结了,太阳西下榆树枝影变得很瘦长。黄昏时他来拜访我,坚贞的节操让青春的面容也皱起。华山有五千仞高,劈开大地抽出高大秀丽的山峰。周围矮小得找不到一寸,一向上就直抵斗牛星宿。公卿纵然不可怜我,难道能锁住我的口?李先生崇尚华山的精神,大大咧咧地看着白天。遇到霜就变得朴樕般枯瘦朴素,遇到好时机就如春天的柳树般生机盎然。礼节之类的就相互背离了,憔悴得如同祭祀用的刍狗。在风雪中直对着斋坛,系着印绶的黑色丝带贯穿其中。以臣妾的姿态气态待人,只想着操持家务。上天的眼何时睁开啊?我的古剑也想大声一吼。
赏析
这首诗塑造了陈商的形象,表达了对他怀才不遇和坚守节操的同情与赞扬。诗中通过描写他的处境、行为以及与诗人自己的交流,展现出一个落寞却不失高尚品格的人物。以长安男儿起笔,突出其虽年轻却心已疲惫。以楞伽、楚辞暗示其好学。人生坎坷下的无奈饮酒,体现其内心的苦楚。而后描述陈商的凄凉处境和对圣道的执着,对比他人的不理解。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托氛围。最后写陈商的气节和遭遇,表达对世道不公的愤慨和渴望改变的心情。李贺以独特的笔触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不平。整体意境深沉,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