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诗三百首

译文

丝帕揩尽眼泪,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老,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注释

泪湿:犹湿透。 湿:一作「尽」。 罗巾:丝制手巾。 前殿:正殿。 按歌声:依照歌声的韵律打拍子。 红颜:此指妃子。 恩:指皇帝对她的恩宠。 倚:靠。 熏笼:覆罩香炉的竹笼。香炉用来熏衣被,为宫中用物。

这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二句写忽闻前殿歌声,君王来幸无望;三句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四句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全诗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划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露,这是不公正的。诗以自然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气贯通而绝不平直。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三层怨怅。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见出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念,犹翼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见出六层怨怅。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写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泪湿罗巾,写宫女的现实;求宠于梦境,写其幻想;恩断而仍坐等,写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再写其可悲的现实。 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千回百转,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熏笼:覆盖在香炉上的竹笼,古代用来烘烤和熏香衣物。

翻译

泪水湿透了罗巾,好梦却难做成,深夜时分听到前殿传来阵阵按歌声。容颜还没有老去,恩宠却已经先断绝了,就这样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亮。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宫女的哀怨。“泪湿罗巾梦不成”,描绘出宫女的伤心和愁绪。“夜深前殿按歌声”,以对比的手法,凸显出她的寂寞与凄凉。“红颜未老恩先断”,直抒宫女失宠的悲哀,岁月还未带走她的美貌,皇帝却已不再恩宠她。最后“斜倚熏笼坐到明”,生动地刻画出宫女彻夜难眠、哀怨无奈的样子。整首诗意境凄清,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宫女的悲惨命运和封建宫廷的冷酷无情。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