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诗二首 其二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 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 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陶化:陶冶化生。
  • 宗统:祖宗的传统。
  • 群品:万物。
  • 寄畅:寄托畅快的心情。
  • 寥朗:形容空旷明朗。
  • 猗与:叹词,表示赞美。
  • 莫匪:无不。
  • 造真:追求真理。
  • 涉世:经历世事。
  • 前识:先见之识。
  • 玄根:道家指玄妙之根柢。
  • 曩昔:从前。
  • 相与:相处。
  • 鉴明:镜子明亮。
  • 天刑:天然的刑罚。
  • 矜伐:自我夸耀。
  • 玄泉:指深泉。
  • 信宿:连宿两夜,也表示两夜。

翻译

悠悠的天地自然运行,转动不停没有尽头。陶冶化生不是我的原因,来去也不受我控制。祖宗的传统究竟在哪里,顺应自然道理就会心安泰然。有心却没能领悟,恰恰被利害纠缠。不如放任所遇到的一切,逍遥自在地享受美好时光。三春开启了万物,寄托畅快是因为所遇的事物。仰望蓝天尽头,俯身在绿水之畔。空旷明朗没有边际的景象,映入眼中道理自然呈现。伟大啊造化的功效,万种不同却没有不平均的。各种声音虽然参差不齐,但适合我没有不是新鲜的。哎呀和几个朋友啊,无不是齐心寄托。追求真理探究玄奥的根源,经历世事就像过客。先见之识不是所期望的,空室就是我的居处。长远想到千载之外,何必去辞别往昔。相处却不刻意相处,身形自然轻松自在。镜子明了就去除了尘埃污垢,停止就会产生鄙吝。体会这些本来就不容易,三杯酒解除天然的刑罚。内心没有长久的主宰,骄傲自夸就会自然平息。虽然没有丝竹乐器,深泉却有清幽之声。虽然没有啸叫和唱歌,吟咏着就有剩余的芳香。取得快乐就在一个早上,寄托它可齐同千年。聚散本来就是平常的,长短定然没有开始。不断创造新的不停歇,一旦过去就不再起来。到如今成为神奇,两夜就同是尘埃。谁能没有这样的感慨,用推究道理来消散它。言论树立就会同样不朽,河水变清并非所等待的。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哲理的思考。诗人感慨天地运行的无穷无尽,意识到许多并非人力可为,主张顺应自然。诗中描绘了自然的奇妙和广大,以及人们于其中寄情畅怀的情景。面对人生的种种,诗人倡导一种顺其自然、逍遥自在的态度。与朋友一同追求真理,视世间如过客,体现出一种超脱。对生命的长短、聚散变化有着深刻的感悟,认识到万物变化的常态。全诗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了诗人豁达而深刻的心境,表达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敬畏与探索。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 90篇诗文

王羲之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