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录

· 蔡襄
【上篇(论茶)】 色 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 香 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味 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藏茶 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炙茶 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碾茶 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罗茶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候汤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 熁盏 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下篇(论茶器)】 茶焙 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 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鉎,不入用。 茶罗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茶盏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拼音

所属合集

#茶

译文

序: 任职朝中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的微臣蔡襄上书禀告皇帝陛下:前几天微臣有事向您上奏禀报,承蒙陛下指点说,微臣以前任职福建转运使的时候,向朝廷进献的贡茶中以北苑上品龙茶的品质最精良优异。微臣告退回家后,经常想连茶叶这样细微的草木品种,都有幸得到陛下的关心照顾鉴别欣赏,如果再能受到普遍重视,获得适合生长培育的环境,一定会施展它为人类之所用的一面。先朝陆羽的《茶经》,没有品第福建一带的茶;本朝丁谓的《茶图》,也只是论说了采摘、制茶的方法,至于怎样烹饮、如何鉴别茶茗的道理,从来没听人讲论过。微臣选举了几条这方面的个人见解,简明扼要地写成上下两篇,命名为《茶录》。我恭敬地祈请陛下在清闲空暇的时候,能偶然赏读一两页,或者采用一二条,微臣在万分惶恐害怕的同时,也会感到不胜荣幸之至。谨以此为序。 【上篇(论茶)】 色 茶的颜色以纯白为最好。然而饼茶大多用珍膏涂抹在饼面上,所以出现了青、黄、紫、黑各式各样的颜色。善于鉴别茶叶品质的人,就像专门看相的人不经意地看一下人的面色就会立刻看透那人的内在本质一样。茶以那些内部纹理润泽的为最好,它表面的颜色及形态都不是重要的。黄白色的饼茶煎煮后茶色昏暗浓重,青白色的饼茶煎煮后茶色鲜艳明亮,所以建安人鉴别茶,认为青白色的品质要胜过黄白色的。 香 茶本身具有天然的香味。在以前进奉朝廷的贡茶,常把龙脑掺入茶膏里,想要增加茶的香气。建溪一带的人们制茶时,都不加香料,怕它夺去了茶叶本身的香味。如果在烹煮点茶的时候,再掺杂上各种珍果香料,那对茶自身香味的侵夺就更厉害了。正确的方法是一律不加用其他香料。 味 茶味以甘甜爽口为最好。只有福建的北苑凤凰山生产焙制出的茶味道最好。由建溪隔开的其他山岭,虽然及时采摘、精细制作,但茶色、茶味都比较浓,比不上北苑凤凰山的茶品。还有,烹茶的泉水如果不轻冽甘甜,也能损害茶的味道。唐代专门研究煎茶用水的人已经谈论过。 藏茶 茶饼适合与嫩香蒲叶存放在一起而最怕沾染其他香料和药物,它适宜在温暖干燥的地方而最忌讳潮湿阴冷。因此,收藏茶饼的人家,应该把茶饼用嫩香蒲叶包裹封严放入茶焙里,每隔两三天就用类似于人体温度的小火慢慢烘烤一遍,以防止浸入潮气。如果火太大就会把茶烤焦不能喝了。 炙茶 茶饼存放超过一年,它的香、色、味就已陈旧消失。在喝之前应先放到洁净的容器里用滚开的水浇淋,刮去饼面的一二层油膏,用茶钤钳住,夹到小火上烤干,然后再碾碎茶饼。如果是当年的新茶,当然就不需要用“炙茶”这道工序。 碾茶 碾茶的时候应先用干净纸巾把茶饼包严捶碎,然后反复碾。最重要的是将它捶碎后要立刻碾,茶色才会变白,如果放置过了一个晚上,茶色就暗了。 罗茶 罗孔过密,罗出的茶末就精细,会飘浮在水面上;罗孔过粗,罗出的茶末就粗大,不易与水相溶。 候汤 掌握煎水的适宜程度最难。汤没有熟就点茶,茶末会漂浮在汤面,汤煎得过熟,茶叶会沉入水底,唐代人叫做“蟹眼”的汤就是因为过熟了。但煎水时水在瓶里有没有“鱼目”、“蟹眼”出现,煎水的人是看不见的,全凭借经验掌握的程度,所以说“候汤最难”。 熁盏 凡是点茶的时候,必须先用沸水将茶杯冲热。茶杯如果不预热,饽沫就飘浮不起来。 点茶 点茶时,茶少水多,会出现如同云脚一样散乱的形状;水少茶多,会出现如熬粥面一样的形状。正确的点茶方法是,用茶匙取一钱七分的茶末放在茶杯里,先注入一点汤调制均匀,再围着四周旋转增添注入汤水并用茶筅拍击拂动。当茶汤注入到茶杯的十分之四时就停止注水,这时候看上去茶色鲜亮纯白。挨着茶杯边沿的茶水不留痕印为最上等。建安一带人们比赛点茶,茶杯边沿先出现水痕的就算失败,长时间不出水痕的就算胜利。所以用斗茶比较谁胜谁败,也只是相差一水两水而已。 【下篇(论茶器)】 茶焙 茶焙用竹篾编织而成,表面裹上柔嫩的香蒲叶,上面用盖盖上,用来聚积火气。中间有隔层,以增加存茶的容量。焙茶时,炭火在茶焙底下,距离茶有一尺左右,要保持恒温,才能保养好茶的色、香、味。 茶笼 茶如果不存放在茶焙里,就应拿纸包裹密封严实,用嫩香蒲叶制成的茶笼装好,放在高处,防止湿气侵入。 砧椎 砧板与椎是用来捶碎茶饼的工具。砧板用木头制造,椎用黄金或者铁制造,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 茶钤 茶钤是把黄金或者铁弯曲制成夹子形状,用来夹住茶饼在火上炙烤的器具。 茶碾 茶碾是用银或铁制造而成的。黄金生性柔软,铜和喻石都会生锈,不耐使用。 茶罗 茶罗越细密越好。罗面要使用四川东川县鹅溪所生产的细画绢中最细密的,先放到热水中将杂物揉洗干净后,再覆盖在罗底上。 茶盏 茶色力求纯白,所以适合使用黑色茶杯。建安制造的茶杯颜色黑中带红,釉表面上的白色细纹形状如同兔毫,它的坯胎略微有点厚,熁盏预热后长时间都不会冷却,是点茶比赛时选择的最好器具。其他地方出产的茶杯,有的坯胎薄,有的颜色紫红,都比不上建安造的黑釉兔毫杯。还有一种青白色的茶杯,点茶比赛的人自然不用它。 茶匙 茶匙的质量要重,这样才有力搅动汤水。以黄金制造的为上等品,民间是用银或铁制造的。竹子制造的太轻,点茶比赛时不实用。 汤瓶 煎水的瓶子要小,这样容易掌握煎水的适度,另外,在点茶加汤的时候有标准。以黄金制造的为上等品,民间是用银、铁或者用瓷石制造的。 后序: 微臣在北宋年间,曾参与恭修“起居注”,经常向先帝仁宗皇帝上奏禀告事情,多次承蒙先帝垂问,关于询问建安贡茶的鉴别烹饮状况。微臣认为,这虽然是先帝在居住地方垂问的话,但并不是重要保密的事情,因此写成《茶录》两篇,想要上奏给先帝。后来我到福州任太守,文稿被掌管书启的掌书记偷走,就再也背写不出。随后这两篇文稿被怀安县令樊纪买去,并刻石拓印流传在一些爱好茶事的人手中,但文稿错乱谬误很多。微臣追忆怀念先帝当年关心照顾知遇的大恩,禁不住抱着拓本流泪不止,于是更加详细地校正,并将书刻在石头上,以永远流传于世。治平元年(1064)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给事中微臣蔡襄谨记。

注释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朝奉郎、右正言,皆为北宋官职名。起居注,是我国古代专门记录帝王言行的册籍。《隋书·经籍志》说:“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 建安:汉时县名,唐称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其县境有建溪、凤凰山等,以产“北苑贡茶”而闻名。 丁渭茶图:丁渭(966~1037),字谓之,苏州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福建漕使,督造贡茶,创制大龙凤团饼茶。著有《北苑茶录》三卷。 皇佑:宋仁宗年号,时间在公元1049~1053年间。 书之于石: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怀安令樊纪将蔡襄所书《茶录》,真楷小字,被视为书中绝品。 治平元年:治平为宋英宗年号。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三司使、给事中,皆为北宋时的官名。

《茶录》,古代中国饮茶论著。共一卷,一作二卷。北宋蔡襄(1012—1067)作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 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由此写作《茶录》。 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赏析

蔡襄在当时,除了精心制作了“小团茶”,使建茶一步登天驰名全国外,又鉴于陆羽的《茶经》,未能把闽产指出,使建茶淹没不彰;而丁谓所著的《茶图》,仅论及采制,没有说明烹试的方法,于是,蔡襄将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成《茶录》一书,共二篇,800多字。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都属于烹试的方法。凭他丰富的经验,独特的见解,再配以当世优秀的书法,使这一著作,堪称“稀世奇珍,永垂不朽”。宋代建茶能名垂天下,与蔡襄的提倡和推荐是分不开的。据说,当时论茶者,没人敢在蔡襄面前发言,恐班门弄斧,自讨没趣。《茶录》除了上进给皇帝鉴赏外,还勒石以传后世。这不但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日本具有美学艺术的“茶道”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十七世纪初,中国茶叶输入欧洲及其它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并且有日渐风靡之势。 在上篇论茶中,主要论述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火胁盏和点茶。论述茶色时,他说:“茶色贵白,而饼茶大抵于表涂膏泽,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论述茶香时,他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以助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按现代科学的制作方法,茶叶不宜掺杂“珍果香草”,把茶的真香夺去。论述茶叶时,他说:“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场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与味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味,前世论水品者,以此。”这说明茶味与产地、水土、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在论述藏茶时,他说:“茶宜若叶,而畏香药。”这就是说,贮藏茶叶,要讲究茶器和方法,“意温燥而忌湿冷”;否则,茶叶会吸收“异味”,变质,不能保持本色和茶味。 在下篇论茶器中,主要论述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和汤罐。他从制茶工具、品茶器具等方面进行论述,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蔡襄不愧是宋代辨味品尝茶叶的专家,他的《茶录》,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前人评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也。”(公是指蔡襄)今人也加以肯定:“十一世纪中叶,对福建茶叶生产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当推蔡襄。”现在流行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及《茶录》的文化和科学价值。蔡襄的芳名与他的农艺名著《茶录》,将千秋万代流传于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颜色。
  • 饼茶:古代的一种压制茶饼。
  • :油脂。
  • 相工:看相的人。
  • 瞟人气色:观察人的脸色。
  • 肉理:指茶叶内部的纹理。
  • 北苑:地名,今福建建瓯一带。
  • :烘焙茶叶的地方。
  • 箬叶:竹叶,用来包裹茶叶。
  • 香药:香料。
  • :筛子,这里指茶叶筛选。
  • 候汤:等待水烧开。
  • 蟹眼:形容水初沸时的小气泡。
  • 熁盏:预热茶盏。
  • 钞茶:量取茶叶。
  • 相去一水两水:形容差距很小。

翻译

【上篇(论茶)】 色泽 茶叶的颜色以白色为贵,但饼茶常在表面涂抹油脂,导致有青黄紫黑等多种颜色。善于品茶的人就像看相者审视人的气色一样,能从内在观察到茶叶的本质。以肉质纹理滋润的为最好,如果颜色偏黄白,受水后会显得混浊,而青白色的则清澈透亮。因此,建安人在品评时,青白色茶胜过黄白色。

香气 真正的茶叶有自然的香气,但进贡的茶会加入少量龙脑香膏来提香。建安民间不添加香料,怕影响原味。煮茶时若再混入珍贵的水果和香草,香气会被抢走更多。最好的做法是不用添加其他香气。

味道 茶的味道主要在于甘甜滑润,只有北苑凤凰山附近烘焙的茶叶味道最佳。其他山地虽然精心制作,但色香味都逊色于北苑。水质不佳也会损害茶的口感,古人认为这是品鉴水质的标准。

保存 茶叶适合用箬叶包裹并存放在干燥温暖处,收藏者会定期用火加热防潮。火候要适中,像人体的温度。火太大会导致茶叶烤焦。

烘焙与炙茶 茶叶存放久了,香味和色泽都会变淡。需在干净器皿中用沸水浸泡,刮去表面的油脂,然后用微火烘干,再研磨。新茶则无需此步骤。

研磨 研磨茶叶前,先用干净纸包住并捣碎,然后用熟磨。研磨过程中,新鲜研磨出来的颜色洁白,放置过夜则会变暗。

筛选 筛选茶叶时,细的茶叶容易漂浮,粗的茶叶会沉于水底。

煮水 煮水是最难掌握的,水未烧开就有泡沫,水开过头茶就沉了。古人所说的“蟹眼”,指的是水刚刚沸腾的状态。煮茶时很难判断水温,因此最难的是把握好煮水的时间。

烫杯 泡茶前要先将茶盏加热,以防茶叶下沉。

冲泡 茶少水多,泡出的茶汤会扩散;水少茶多,茶汤会变得浓稠。冲泡时,茶叶与水的比例适中,先调匀,再缓缓倒入,直到茶汤达到盏的四分之一体积,颜色鲜白且无水痕的为最佳。建安斗茶比赛中,水痕先出现的一方为输,持久不散的为胜。

【下篇(论茶具)】 茶焙 茶焙用竹编成,外包以箬叶,顶部盖住以控制火力。中间留空隙便于空气流通。放入火源下方,保持适度的温度,有利于茶叶的色香味保存。

茶笼 未烘焙的茶叶应密封包裹,用箬叶笼装,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砧椎 砧椎用于压茶,砧是木质的,椎可能是金属或铁制,以方便使用。

茶钤 茶钤是用金属或铁制成的,用于炙烤茶叶。

茶碾 茶碾用银或铁打造,黄金性软不适合,铜和铅石会产生锈,也不适用。

茶罗 茶罗越精细越好,底部使用四川鹅溪细腻的画绢,浸水后清洗并晾干。

茶盏 茶色白的最好用黑盏,建安生产的黑盏呈深蓝,有兔毫纹,胎体稍厚,保温效果好。其他地方的盏要么太薄,要么颜色不佳,都不如建盏。青白盏在斗茶中通常不使用。

茶匙 茶匙要重,以便有力地搅拌。黄金材质最佳,日常用银铁代替。竹制的太轻,建安茶不喜欢。

汤瓶 汤瓶要小巧,便于掌握水温,也适合精确注水。黄金最好,常用银铁或瓷石制作。

赏析

蔡襄的《茶录》是一篇关于茶艺的精妙之作,不仅详述了茶叶的品质鉴定、冲泡方法,还涉及到了茶具的选择和使用。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和细致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茶的热爱和对品茗艺术的追求。例如,用相工识人之法比照品茶,形象地揭示了观察茶叶色泽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保持茶叶原始风味和选择优质水源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人对茶道的严谨态度。对于茶具的选择,蔡襄更是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反映出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讲究。整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

蔡襄

蔡襄

蔡襄,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1]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 4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