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录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序
赏析
注释
- 色:颜色。
- 饼茶:古代的一种压制茶饼。
- 膏:油脂。
- 相工:看相的人。
- 瞟人气色:观察人的脸色。
- 肉理:指茶叶内部的纹理。
- 北苑:地名,今福建建瓯一带。
- 焙:烘焙茶叶的地方。
- 箬叶:竹叶,用来包裹茶叶。
- 香药:香料。
- 罗:筛子,这里指茶叶筛选。
- 候汤:等待水烧开。
- 蟹眼:形容水初沸时的小气泡。
- 熁盏:预热茶盏。
- 钞茶:量取茶叶。
- 相去一水两水:形容差距很小。
翻译
【上篇(论茶)】 色泽 茶叶的颜色以白色为贵,但饼茶常在表面涂抹油脂,导致有青黄紫黑等多种颜色。善于品茶的人就像看相者审视人的气色一样,能从内在观察到茶叶的本质。以肉质纹理滋润的为最好,如果颜色偏黄白,受水后会显得混浊,而青白色的则清澈透亮。因此,建安人在品评时,青白色茶胜过黄白色。
香气 真正的茶叶有自然的香气,但进贡的茶会加入少量龙脑香膏来提香。建安民间不添加香料,怕影响原味。煮茶时若再混入珍贵的水果和香草,香气会被抢走更多。最好的做法是不用添加其他香气。
味道 茶的味道主要在于甘甜滑润,只有北苑凤凰山附近烘焙的茶叶味道最佳。其他山地虽然精心制作,但色香味都逊色于北苑。水质不佳也会损害茶的口感,古人认为这是品鉴水质的标准。
保存 茶叶适合用箬叶包裹并存放在干燥温暖处,收藏者会定期用火加热防潮。火候要适中,像人体的温度。火太大会导致茶叶烤焦。
烘焙与炙茶 茶叶存放久了,香味和色泽都会变淡。需在干净器皿中用沸水浸泡,刮去表面的油脂,然后用微火烘干,再研磨。新茶则无需此步骤。
研磨 研磨茶叶前,先用干净纸包住并捣碎,然后用熟磨。研磨过程中,新鲜研磨出来的颜色洁白,放置过夜则会变暗。
筛选 筛选茶叶时,细的茶叶容易漂浮,粗的茶叶会沉于水底。
煮水 煮水是最难掌握的,水未烧开就有泡沫,水开过头茶就沉了。古人所说的“蟹眼”,指的是水刚刚沸腾的状态。煮茶时很难判断水温,因此最难的是把握好煮水的时间。
烫杯 泡茶前要先将茶盏加热,以防茶叶下沉。
冲泡 茶少水多,泡出的茶汤会扩散;水少茶多,茶汤会变得浓稠。冲泡时,茶叶与水的比例适中,先调匀,再缓缓倒入,直到茶汤达到盏的四分之一体积,颜色鲜白且无水痕的为最佳。建安斗茶比赛中,水痕先出现的一方为输,持久不散的为胜。
【下篇(论茶具)】 茶焙 茶焙用竹编成,外包以箬叶,顶部盖住以控制火力。中间留空隙便于空气流通。放入火源下方,保持适度的温度,有利于茶叶的色香味保存。
茶笼 未烘焙的茶叶应密封包裹,用箬叶笼装,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砧椎 砧椎用于压茶,砧是木质的,椎可能是金属或铁制,以方便使用。
茶钤 茶钤是用金属或铁制成的,用于炙烤茶叶。
茶碾 茶碾用银或铁打造,黄金性软不适合,铜和铅石会产生锈,也不适用。
茶罗 茶罗越精细越好,底部使用四川鹅溪细腻的画绢,浸水后清洗并晾干。
茶盏 茶色白的最好用黑盏,建安生产的黑盏呈深蓝,有兔毫纹,胎体稍厚,保温效果好。其他地方的盏要么太薄,要么颜色不佳,都不如建盏。青白盏在斗茶中通常不使用。
茶匙 茶匙要重,以便有力地搅拌。黄金材质最佳,日常用银铁代替。竹制的太轻,建安茶不喜欢。
汤瓶 汤瓶要小巧,便于掌握水温,也适合精确注水。黄金最好,常用银铁或瓷石制作。
赏析
蔡襄的《茶录》是一篇关于茶艺的精妙之作,不仅详述了茶叶的品质鉴定、冲泡方法,还涉及到了茶具的选择和使用。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和细致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茶的热爱和对品茗艺术的追求。例如,用相工识人之法比照品茶,形象地揭示了观察茶叶色泽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保持茶叶原始风味和选择优质水源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人对茶道的严谨态度。对于茶具的选择,蔡襄更是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反映出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讲究。整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