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二 · 花石纲遗石
越中无佳石。董文简斋中一石,磊块正骨,窋咤数孔,疏爽明易,不作灵谲波诡,朱勔花石纲所遗,陆放翁家物也。文简竖之庭除,石后种剔牙松一株,辟咡负剑,与石意相得。文简轩其北,名“独石轩”,石之轩独之无异也。石篑先生读书其中,勒铭志之。大江以南花石纲遗石,以吴门徐清之家一石为石祖。石高丈五,朱勔移舟中,石盘沉太湖底,觅不得,遂不果行。后归乌程董氏,载至中流,船复覆。董氏破资募善入水者取之。先得其盘,诧异之,又溺水取石,石亦旋起。
时人比之延津剑焉。后数十年,遂为徐氏有。再传至清之,以三百金竖之。石连底高二丈许,变幻百出,无可名状。大约如吴无奇游黄山,见一怪石,辄瞋目叫曰:“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磊块:指石块重叠堆积。
- 窋咤(zhú zhà):形容洞穴。
- 灵谲波诡:怪异奇特。
- 朱勔(miǎn):北宋宋徽宗时的奸臣,“花石纲”的主要搜刮者。
- 庭除:庭院。
- 剔牙松:一种松树。
- 辟咡(èr):交谈时侧着头,避免口气触到对方。
- 石篑(kuì):即陶望龄,明代文学家。
翻译
越中没有好石头。董文简家的一块石头,重叠堆积很是端正刚直,有几个洞穴,挺清朗明爽,并不怪异奇特,是朱勔在花石纲事件中遗留的,曾是陆游家的物品。董文简把它竖立在庭院中,石头后面种了一棵剔牙松,侧着头背着剑,和石头的意趣很相配。董文简在它北面建了轩,取名“独石轩”,石头和轩的独特没有差异。石篑先生在里面读书,刻铭文来记载这事。大江以南花石纲遗留的石头,以吴门徐清之家的一块石头为始祖。那块石高有一丈五尺,朱勔把它装在船中,石头的底盘沉在了太湖底,找不到,于是就没运成。后来归了乌程的董氏,运到半途,船又翻了。董氏耗费钱财招募擅长潜水的人去取它。先得到了底盘,很是惊异,又潜入水中取石头,石头也很快起来了。当时人们把它和延津剑相比。过了几十年,就归徐氏所有了。再传至徐清之,用三百金竖起它。石头连同底部高约二丈多,变化万千,无法用言语形容。大概就像吴无奇游览黄山,看见一块怪石,就瞪大眼睛叫着说:“哪有这样的道理!哪有这样的道理!”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两块具有传奇色彩的“花石纲遗石”。董文简斋中的石头,造型独特却不怪异,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还颇具意趣。而徐清之家的那块石头经历更是曲折离奇,充满了传奇色彩。作者通过对这些石头的描写,展现了奇妙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于奇物的关注和独特审美。文字生动有趣,充满了想象力和故事性。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
张岱的其他作品
- 《 陶庵梦忆 · 卷六 · 目莲戏 》 —— [ 明 ] 张岱
- 《 西湖梦寻 · 卷五 · 西湖外景 · 三茅观 》 —— [ 明 ] 张岱
- 《 陶庵梦忆 · 卷六 · 仲叔古董 》 —— [ 明 ] 张岱
- 《 蝶恋花 为祁世培作 远隔新晴 其十六 百雉朝霞 》 —— [ 明 ] 张岱
- 《 陶庵梦忆 · 卷二 · 焦山 》 —— [ 明 ] 张岱
- 《 西湖梦寻 · 卷五 · 西湖外景 · 伍公祠 》 —— [ 明 ] 张岱
- 《 陶庵梦忆 · 卷四 · 乳酪 》 —— [ 明 ] 张岱
- 《 陶庵梦忆 · 卷五 · 湘湖 》 —— [ 明 ] 张岱
相关推荐
- 《 陶庵梦忆 · 卷七 · 西湖香市 》 —— [ 明 ] 张岱
- 《 陶庵梦忆 · 卷一 · 日月湖 》 —— [ 明 ] 张岱
- 《 陶庵梦忆 · 卷五 · 麋公 》 —— [ 明 ] 张岱
- 《 陶庵梦忆 · 卷八 · 闰元宵 》 —— [ 明 ] 张岱
- 《 陶庵梦忆 · 卷六 · 曹山 》 —— [ 明 ] 张岱
- 《 陶庵梦忆 · 卷七 · 浴雪龙山 》 —— [ 明 ] 张岱
- 《 陶庵梦忆 · 卷六 · 仲叔古董 》 —— [ 明 ] 张岱
- 《 陶庵梦忆 · 卷七 · 及时雨 》 —— [ 明 ] 张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