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七 · 浴雪龙山

·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拼音

译文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伺候。 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 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要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注释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李岕(jiè)生:李岕生与后面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下文的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呆白:苍白。 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启六年: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校年号,公元1626年。
  • :雨雪停止后转晴。
  • 龙山:地名,具体未详,可能是张岱家乡附近的一座山。
  • 城隍庙:古代城镇守护神的庙宇。
  • 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均为作者的朋友,名字中的“生”表示他们可能是戏班成员。
  • :陪伴。
  • 万山载雪:所有的山上都被厚厚的雪覆盖。
  • 薄之:月光照在雪上,显得微弱。
  • 呆白:形容雪在月光下显得苍白无色。
  • 清冽:寒冷而清新。
  • 苍头:指年纪大的仆人。
  • :古代的一种盛酒器。
  • 敌寒:抵挡寒冷。
  • 积雪欱之:积雪吸食了酒气。
  • 三鼓: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 :睡觉。
  • 旋滚而下:旋转着滚落。
  • 山趾:山脚。
  • 拖冰凌:拖着冻结的冰块。

翻译

天启六年十二月,一场大雪下了大约三尺深。傍晚雪停后,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陪伴在我身边。四周的群山都被白雪覆盖,明亮的月亮虽然照耀着,但光线却显得很微弱,因为雪反射了月光,使得一切都显得苍白。

坐久了,感到一阵阵的清凉,老仆人送来热酒,我勉强举起大杯抵御寒冷。酒气升腾,积雪仿佛在吸食这些暖意,但我却始终没有醉意。马小卿开始唱曲,李岕生用洞箫应和,然而寒冷的空气让他们的声音变得紧张,吞咽不畅。

到了深夜三点,我们返回休息。马小卿和潘小妃紧紧相拥,从百步街旋转着滚下山去,直到山脚下,她们站在雪中。我则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冻结的冰块回家。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场冬夜的聚会,以独特的笔触记录了雪后龙山的景色和朋友们的活动。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雪景的静谧与寒冷,以及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乐趣和温暖的努力。马小卿和潘小妃的雪中嬉戏,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活力。整首诗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雅致,以及在困境中寻求欢愉的人生态度。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