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四 · 不系园

· 张岱
甲戌十月,携楚生住不系园看红叶。至定香桥,客不期而至者八人:南京曾波臣,东阳赵纯卿,金坛彭天锡,诸暨陈章侯,杭州杨与民、陆九、罗三,女伶陈素芝。余留饮。章侯携缣素为纯卿画古佛,波臣为纯卿写照,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陆九吹箫。与民复出寸许紫檀界尺,据小梧,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使人绝倒。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章侯唱村落小歌,余取琴和之,牙牙如语。纯卿笑曰:“恨弟无一长,以侑兄辈酒。”余曰:“唐裴将军旻居丧,请吴道子画天宫壁度亡母。道子曰:‘将军为我舞剑一回,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脱缞衣,缠结,上马驰骤,挥剑入云,高十数丈,若电光下射,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惊栗。道子奋袂如风,画壁立就。章侯为纯卿画佛,而纯卿舞剑,正今日事也。”纯卿跳身起,取其竹节鞭,重三十斤,作胡旋舞数缠,大噱而罢。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梦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缣(jiān)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
  • :此处指梧桐树。
  • 侑(yòu):在筵席旁助兴,劝人吃喝。
  • 旻(mín):指裴旻。
  • 缞(cuī)衣: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
  • 噱(jué):大笑。

翻译

甲戌年十月,我带着楚生住在不系园看红叶。到了定香桥,没约好却意外到来的客人有八人:南京的曾波臣,东阳的赵纯卿,金坛的彭天锡,诸暨的陈章侯,杭州的杨与民、陆九、罗三,女伶陈素芝。我留他们喝酒。陈章侯带着白色细绢为赵纯卿画古佛,曾波臣为赵纯卿画肖像,杨与民弹三弦,罗三唱曲,陆九吹箫。杨与民又拿出一寸左右的紫檀界尺,靠着小梧桐树,用北方方言说《金瓶梅》这一剧,让人笑得前仰后合。这天夜里,彭天锡与罗三、杨与民串演本腔戏,美妙极了;与楚生、素芝串演调腔戏,又特别精妙。陈章侯唱村落小歌,我取琴为他伴奏,咿呀之声犹如话语。赵纯卿笑着说:“遗憾我没有一样长处,来给兄长们的酒宴助兴。”我说:“唐代裴将军裴旻在守丧期间,请吴道子画天宫壁超度亡母。吴道子说:‘将军为我舞剑一回,或许能凭借威猛凌厉来接通幽冥世界。’裴旻脱下丧服,缠绕打结,上马奔驰,挥剑直入云霄,有十几丈高,像闪电一样向下射来,他拿着剑鞘承接,剑穿透剑鞘进入室内,观看的人都惊恐战栗。吴道子挥袖如风,壁画立刻就完成了。陈章侯为赵纯卿画佛,而赵纯卿舞剑,正是今天的事啊。”赵纯卿纵身跳起,取来他的竹节鞭,重达三十斤,跳了几圈胡旋舞,大家大笑后才结束。

赏析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在不系园中的一次欢乐聚会。作者详细地记录了众人各自的才艺表演,如绘画、弹唱、说书、演戏等,展现了当时文人雅士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高超的艺术技艺。文中对每个人的表演都进行了简洁而精准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场的热闹氛围。同时,通过讲述裴旻和吴道子的故事,为赵纯卿的舞剑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也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机和趣味,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