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序
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都。无几,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嗟予小子,兼而有之。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爰定兹名。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知几(jī)”:刘知几的字。
- “长安二年”:公元 702 年。
- “著作佐郎”:官名。
- “左史”:官名。
- “起居注”:记录帝王言行的史册。
- “中书舍人”:官名。
- “俄”:不久。
- “今上”:当今皇上。
- “著作郎”:官名。
- “太子中允”:官名。
- “率更(gēng)令”:官名,掌管皇族事务。
- “大驾”:皇帝出行的车驾。
- “驿征”:通过驿站征召。
- “马融”:东汉经学家。
- “东观”:东汉时的皇家藏书及修史处。
- “张华”:西晋文学家、政治家。
- “不遑(huáng)启处”:没有闲暇时间休息。
- “载削”:记载和删削。
- “白虎通”:东汉讲论五经同异的著作。
- “史通子”:对司马迁后人的封爵。
翻译
长安二年,我担任著作佐郎并同时修撰国史,不久升为左史,在门下省撰写起居注。正逢转任中书舍人,暂时停止了修史的职务,不久又兼任这项工作。当今皇上即位后,我被任命为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那些同时修史的工作都和从前一样。又碰上皇帝车驾返回京城,我作为留守在东都。没过多久,通过驿站征召我进京,专门负责修史之事,接着升任为秘书少监。我自己想到经历侍奉两位君主,在两京为官,普遍任职于管理典籍的部门,长久处于记录历史的职位。从前马融三次进入东观,在汉代被称为荣耀之事;张华两次主管史官之职,在晋朝被称赞美好。可叹我这后生小子,同时拥有这些经历。因此我用职务来思考自身的责任,没有闲暇休息。曾经在记载删削的空余时间,研讨史书篇章,下笔不停,就装满了箱箱筐筐。于是分类聚集,编撰并整理它们。 往昔汉代的众多儒者,集中讨论经传,在白虎阁确定下来,所以就取名为《白虎通》。我既然在史馆完成了这本书,所以就用《史通》作为书名。而且汉代寻找司马迁的后代,封为史通子,由此可知“史”被称为“通”,它的起源很久远了。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于是确定了这个名字。总共为二十卷,排列在下面,共有若干字。当时是庚戌年,景龙四年二月。
赏析
这篇序文主要叙述了刘知几的史官生涯和撰写《史通》的缘由。文中他列举自己担任的各种官职以及与修史相关的经历,体现了他在史学领域的丰富阅历。他将自己与前代的马融、张华等相提并论,突出了自己对史学事业的重视和成就的自豪。序文还解释了书名《史通》的由来,展现了其对史学传统的尊重和延续。整体语言简练,表达清晰,让读者对他的学术历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刘知几
唐徐州彭城人,字子玄。刘知柔弟。高宗永隆进士。调获嘉主簿。武则天时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迁秘书少监,参与编修《则天皇后实录》。又著《史通》四十九篇,于景龙四年成书。玄宗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仍领史事,坐事贬安州别驾。卒谥文。知几前后修史近三十年,主张秉笔直书,以为史家须具才、学、识三长。有集。
► 56篇诗文
刘知几的其他作品
- 《 史通·内篇·世家第五 》 —— [ 唐 ] 刘知几
- 《 咏史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杂述第三十四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曲笔第二十五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自叙第三十六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人物第三十 》 —— [ 唐 ] 刘知几
- 《 史通·内篇·补注第十七 》 —— [ 唐 ] 刘知几
- 《 次河神庙虞参军船先发余阻风不进寒夜旅泊 》 —— [ 唐 ] 刘知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