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断·卷上·大篆
案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云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甄酆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书·艺文志》云:“史籀十五篇。”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秦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又汉元帝、王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秦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吕氏春秋》云:“苍颉造大篆。”非也。若苍颉造大篆,则置古文何地?所谓籀、篆,盖其子孙是也。史籀,即大篆之祖也。
赞曰:“古文玄胤,太史神书。千类万象,或龙或鱼。何词不录,何物不储。怿思通理,从心所如。如彼江海,大波洪涛。如彼音乐,干戚羽旄。”
拼音
注释
关于大篆,蔡邕《大篆赞》云:“体有大篆,巧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放尾,长翅短身。延颈负翼,状似凌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篆: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指周朝晚期的篆书。
- 周宣王太史史籀:周宣王时期的史官史籀,他被认为是大篆的创造者。
- 柱下史:古代官职名,可能与史籀的工作有关。
- 古文: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早期文字形态。
- 甄酆:古人,据说是确定六种基本书写体(六书)的人物。
- 六书:古代汉字书写体系中的六种基本类别,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 八体书法:古代书法的八种风格或类型,大篆是其中之一。
-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编撰的史书,记载了当时的学术著作。
- 史籀十五篇:据《汉书》记载,史籀的作品有十五篇。
- 秦赵高:秦朝官员,擅长篆书。
- 胡亥:秦始皇的小儿子。
- 元帝:汉朝的皇帝之一,这里指刘奭。
- 王遵、严延年:汉朝官员,也擅长史书。
- 秦焚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焚烧除儒家经典外的书籍。
- 《易》:古代经典之一,又称《周易》,得以保存下来。
- 苍颉: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文字创造者。
- 籀、篆:这里指的是史籀创制的大篆和后来的文字传承。
翻译
大篆是一种文字,据说是由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史籀所创立。有人认为柱下史首次改变了古老的书写方式,但这个说法并不统一。‘篆’字源自‘传’,意味着它传递了自然法则,可以无限地应用。甄酆确定了六种基本的书写体系,其中就有‘篆书’。另外,古代文献提到史籀有十五篇作品,这些都属于大篆的范畴。史籀作为史官,他的文字被用来教学,被称为‘史书’,总共有九千个字符。秦朝的赵高很擅长大篆,还教过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写字。汉元帝、王遵、严延年等人也精通史书。秦朝焚书时,《易经》和其他一些史书得以保全。《吕氏春秋》说苍颉创造了大篆,但这并不正确。如果苍颉真的发明了大篆,那古老的书写形式又该置于何处呢?史籀和大篆的关系,就像他们是文字的祖先一样。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大篆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以及它与古文的关系。作者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和文献,强调了大篆作为文字传承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揭示了文字创新与历史变迁之间的联系。赞语部分,运用形象的比喻,如江海的波涛和音乐的旋律,赞美了大篆的丰富多样和深远影响,体现了古人对文字艺术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