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侯少府

· 高适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 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 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 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 褐衣不得见,黄绶翻在身。 吏道顿羁束,生涯难重陈。 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 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如何燕赵陲,忽遇平生亲。 开馆纳征骑,弹弦娱远宾。 飘飖天地间,一别方兹晨。 东道有佳作,南朝无此人。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吾党谢王粲,群贤推郤诜。 明时取秀才,落日过蒲津。 节苦名已富,禄微家转贫。 相逢愧薄游,抚己荷陶钧。 心事正堪尽,离居宁太频。 两河归路遥,二月芳草新。 柳接滹沱暗,莺连渤海春。 谁谓行路难,猥当希代珍。 提握每终日,相思犹比邻。 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 君意定何适,我怀知所遵。 浮沉各异宜,老大贵全真。 莫作云霄计,遑遑随缙绅。
拼音

注释

离居:一作「离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垂纶(chuí lún):钓鱼。
  • 漆园:古地名,在今安徽省蒙城县境内,庄子曾为漆园吏。这里借指侯少府的居处。
  • 睢水:河流名,在今河南省东部。
  • 逡巡(qūn xún):迟疑不敢前进。
  • 赫赫:炎热的样子。
  • 咸秦:指秦都咸阳,借指长安。
  • 褐衣:粗布衣服。
  • 黄绶:黄色的印绶,代指低级官吏。
  • 刍狗(chú gǒ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后即被丢弃。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翻译

平日里喜好读书,到了晚年学习钓鱼。 漆园有许多高大的树木,睢水清澈波光粼粼。 诏书传到我这简陋的家门,怎敢对天命迟疑不前。 在炎热的三伏天,我用十天赶到了咸秦(长安)。 穿着粗布衣服不被人接见,却意外获得了低级官吏的职位。 官场的规矩让人感到束缚,这生活的艰难难以一一陈述。 往北出使经过严寒之地,翻山越岭充满艰辛。 边疆的士兵如同草狗,战士的尸骨化作尘埃。 走吧,不要再多说了,回去吧,这让我心神忧伤。 如何在燕赵边陲之地,忽然遇到了平生的知己。 开设馆舍接纳出征的骑兵,弹弦奏乐款待远方的宾客。 在天地间飘摇不定,这一分别就在今日清晨。 东边道路上有优秀的作品,南朝却没有这样的人。 他的性情灵秀超出万物,风格骨气超出常人。 我们这些人感谢王粲(注:此处可能是以王粲自比,表示感谢得到赏识),众多贤士推崇郤诜(注:郤诜曾在西晋时中举,此处可能是以郤诜代指有才华的人)。 清明的时代选拔秀才,在落日时分经过蒲津。 坚守节操虽名声已显,俸禄微薄家庭却变得贫困。 相逢时惭愧自己的漂泊不定,想到自己承蒙朝廷的选拔。 心中之事正可以尽情倾诉,离别居住岂能太过频繁。 两条河流回去的路遥远,二月里芳草正新。 柳树连接着滹沱河显得昏暗,黄莺连着渤海充满春天的气息。 谁说行路艰难,我应当被当作稀世珍宝。 每天都把握着机会,即使分别思念也如近邻。 江海中有小船,山丘田园中有方巾。 您的心意决定去向何方,我的心怀也知道该遵循什么。 人生沉浮各自适宜,年老之时贵在保持纯真。 不要作飞黄腾达的打算,不要急忙追随达官贵人。

赏析

这首诗是高适写给侯少府的,诗中既描绘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表达了对侯少府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开头叙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接到诏书后的行程,流露出对官场的复杂情感和对生活艰辛的感慨。接着,通过描写边地的情况,表现了对战争和士兵命运的关切与悲哀。在遇到侯少府后,诗人对他的才华和品德进行了赞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漂泊生涯中的感慨和对朝廷选拔的感激。诗中还描绘了周围的景色,以景衬情,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情绪和对人生的思考。最后,诗人强调了保持纯真、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劝诫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有对现实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