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限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希望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注释
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对自己认为困难的事能认真考虑,而对自己觉得容易的事就疏忽了。图,考虑;忽,忽视。
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对自己认为可怕的事有所防备,而对自己觉得无疑之事就忽视了。备,防备;遗,遗忘。
未周:不周全,不全面。
及:至,达到。
人事:人的力量所能及的事。
不及:达不到。
天道:上天的意旨。
一天下:统一天下。一,动词,统一。
封建:封邦建国。即古代帝王把爵位或土地分赐给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其领地里建立邦国。
郡县:即郡县制,把国家分为郡和县,由中央朝廷统一掌管。
兵革可不复用:战争再不会发生。兵革,代指武器铠甲。
世守:一代传一代,永远拥有。
汉帝:指汉高祖刘邦。
陇亩:草野。
卒:终于,最终。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亦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
惩:以前失为鉴戒。
建:犹设置。
庶孽:妃妾所生之子。
相继而无变:互相帮助而不会发生变故。
七国: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于公元前145年同时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篡弑:狱君而夺其帝位。
武、宣:指汉武帝、汉宣帝。
稍:逐渐。
削析:划分,此处指削减。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8年):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后毒死汉平帝,于初始元年(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
汉柞:汉朝的帝位。
光武:即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王朝的建立者。
哀、平:即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
所由亡:所灭亡的原因。
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据载,唐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密问太史令李淳风:“据传说有个女主武氏,代唐有天下之事,这是真的吗?”李淳风回答说:“仰观天象,俯察历数,此人已在宫中,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其兆己成。”唐太宗要把怀疑对象全杀掉,但是被李淳风劝止。其实武则天就在身边,唐太宗却没有察觉。
宋太祖:即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方镇: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
尽释其兵权:宋太祖两次宴请掌有兵权的重臣,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后人称之为“杯酒释兵权”。
此其人:这里所列举的人。
出人之智:超出常人的智慧。
盖世之才:形容才能居当代之首。
几:事物变化的前兆、迹象。
审:周全细致。
切:贴近、切近。
兴:产生。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句:人的智慧只能为人事而谋虑,却不能为天意去谋虑。
工:擅长、善于。
活人:救活他人。
拙:“工”的反义词。
谋子:为自己子女考虑。
周:遍及。
法术:此处指策略、方法。
制:控制。
肆:不顾一切地施行。
私谋诡计:同“阴谋诡计”。私,暗中,不公开。
至诚:极诚挚的心意。
大德:高尚的品德。
眷:顾念,垂爱。
赤子:婴儿。
释:犹丢下、放下。
至愚:极端愚笨。
不肖:不成材。
遽:立即、马上。
亡之:使之灭亡。
苟:假如。
区区之智:此谓很浅薄的智慧。
笼络:犹控制。
理:此谓世间的道理。
赏析
这篇《深虑论》接触到封建统治能否和怎祥才能长治久安的大问题。作者列举大量史事论证了靠“私谋诡计”来进行局部改革是不行的,明确提出了要想长洽久安,必须“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平天心”。全文写得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文章开篇从“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面忽其所易”谈起,说到“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子不足疑之事”,接着提出论题:“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这就从人事讲到天道,通篇立意即在于此。
文章的第二段按照时间先后,列举大量史实。说明如何才能长治久安确是所有统治者都在深虑的问题。文章首先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讲起。秦始皇虽然接受了周朝因诸侯过于强大而使中央权力分散的教训,改世袭的分封制为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自以为子孙帝王可传至万世无穷。但由于亟役万人修筑长城、阿房宫和骊山之墓。加上横征暴敛,滥施威刑,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以致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强大的秦王朝仅仅十二年后就被民间崛起的刘邦灭掉。刘邦打下天下后。接受秦朝中央政权过于孤立的教训,循周之制剖海内面立宗子,大封同姓王。即使这样也没能保住汉家王朝永世相传。后来的几个皇帝虽然不断否定前帝的章法,又不断制定新的应急措施。但由于外戚宦官为患,贫富日益悬殊,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了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汉王朝的统治。接着,魏晋南北朝多有宫廷政变,即使是空前强盛的唐朝,在它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时代,虽然费尽心机清除内奸,还是没能发现武则天的谋反阴谋,留下了后患。及至宋朝,虽然解除了藩镇的兵权,但最后也没有能保住江山稷世代相传。这些历代君主都曾吸取前朝败亡的教训,进行过一定的改革;开国后也击是处心积虑、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做了多方面的防范,但结果仍是防不胜防。这就引发作者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是当政者考虏不周、防各不严吗?还是另有原因呢?
紧接着,作者就以这些历史事实作为论据进行论证,首先指出这些当政者并不是不聪明,他们都有超人的智慧,考虑也确实周到。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最终也未能逃脱“天道”的惩罚,就像“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一样,是人力无法挽救的。最后归结到“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这就为下文的结论作了充分的铺垫。
从“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至篇末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明确提出作者的见解。再次点题,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反复进行论述。先以“古之圣人”不是“私谋诡计”,而是“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此虑之远者”作为正而论点。实际上,这就是说“古之圣人”是工于谋天而能为深虑者。文章写至此,作者的写作真意已明:“天道”并非幽渺难侧,只要“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就可以达到。文章接着又以不能顺其“天心”所带来的结果作为反面论点,再次强调了作者的主张:“夫苟不能自结于天,面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其后果必然是:“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这最后一句反问作结,更进一步从反面证实了只要尽人事以合“天心”,“天道”也并不是不可及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深长。
这篇文章的“天道”即指历史规律,作者已经认识到,要想巩固政权,光靠积虑防范和镇压民众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顺应“天心”,即要对人民实行仁义,“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才行。这里的“天心”,实际上也就代表了民意。这和古人所说的“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是一致的。这似乎是在讲,只是改革前朝的一些作法,而不从根本上改革,不作符合客观规律的改革,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由于作者受到时代和思想的局限,他没有也不可能从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来分析这一问题,当然就不可能认识到,也更不可能明确指出这个规律是什么。这个根本是什么,作者在这篇《深虑论》中总结历代王朝兴亡得失的情况,是为了借古喻今,希望当代统治者能在历史的借鉴中汲取经验教训,施行仁义,顺乎民心,以巩固朱姓王朝的统治,而不要重蹈亡朝之覆辙。说到底,他的思想基础还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尽管如此,作者当时能够深探地忧虑到了这个问题,确实还是颇有见地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虑:思考,谋划。
-
图:谋划。
-
忽:忽视。
-
备:防备。
-
遗:遗漏。
-
周:周全。
-
人事:人力所能及的事。
-
天道:自然规律,这里指人力无法预测的因素。
-
封建:封邦建国,指周朝的分封制度。
-
郡县: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
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这里指诸侯王。
-
篡弑(cuàn shì):篡位弑君。
-
祚(zuò):皇位,国统。
-
几: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
翻译
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困难的问题,却忽略了那些容易的问题;防备那些令人畏惧的事情,却遗漏了那些不被怀疑的事情。然而,灾祸常常在被忽视的地方发生,变乱常常从不值得怀疑的事情中兴起。难道是他们的考虑不周全吗?大概是所能考虑到的,是人力能够做到的事,是理所应当的;而超出人的智力所能达到的,那是自然的规律。
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消灭诸侯,统一天下。他心里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把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认为这样就可以不再使用武力,天子的地位可以世代相传;却不知道汉高祖在田野之中兴起,最终灭亡了秦朝。汉朝吸取秦朝孤立无援的教训,于是大肆分封同宗子弟为诸侯王,认为同姓亲属之间可以相互继承而不会发生变故;可是七国却萌发了篡位弑君的阴谋。汉武帝、汉宣帝以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分散他们的势力,认为这样就不会有事了;可是王莽最终篡夺了汉朝的皇位。光武帝吸取西汉哀帝、平帝的教训,曹魏吸取汉朝的教训,晋朝吸取曹魏的教训,各自对前朝灭亡的原因有所警惕并加以防备,可是他们的灭亡,却都是出于他们所防备的原因之外。
唐太宗听说武氏将要杀害他的子孙,在疑似的人当中寻找并想要除掉她,可是武氏却每天在他身边侍奉,他却没有察觉。宋太祖看到五代时期藩镇势力强大足以控制国君,就全部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使他们的力量弱小而容易控制,却不知道他的子孙最终被敌国所困扰。这些人都有超出常人的智慧,盖世的才能,他们对于国家的治乱存亡的细微迹象,思考得很详细,防备得也很周密。在这一方面考虑得很急切,可是灾祸却在另一方面发生,最终导致国家混乱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智慧可以用来谋划人事,却不能用来谋划天意。优秀的医生的子女,大多死于疾病;优秀的巫师的子女,大多死于鬼魂;难道是他们善于救活别人却不善于为自己的子女谋划吗?其实是他们善于谋划人事却不善于谋划天意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所能考虑周全的,不是法令制度所能控制的;所以不敢肆意施展他们的个人阴谋诡计,而是只有积累最大的诚意,运用最高的道德,来迎合天意;使上天眷顾他们的品德,就像慈母保护婴儿一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有极其愚蠢不成器的人足以使国家灭亡,可是上天最终也不忍心立即灭亡他们,这是考虑得长远啊。如果不能自己迎合天意,却想用小小的智谋,笼络当代的事务,却想要后代一定没有危险灭亡,这在道理上是一定没有的,又怎么能符合天意呢!
赏析
《深虑论》是方孝孺的一篇史论。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们在谋划天下时,常常重视困难的而忽视容易的,防备可怕的而遗漏不疑的,结果灾祸常从被忽视的地方发生,变乱常从不值得怀疑的事上兴起。接着,作者以秦、汉、唐、宋等朝代的事例为例,具体阐述了各个朝代在吸取前朝教训进行防备后,仍然无法避免灭亡的命运,说明人力虽可谋事,但无法左右天意。然后,作者通过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往往善于谋划人事,却不善于谋划天意的道理。最后,作者提出古代圣人深知天下后世之变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因此以至诚大德迎合天意,从而使子孙即使不肖,上天也不忍即刻使其灭亡,强调了顺应天意的重要性。
全文论证严密,条理清晰,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揭示了朝代兴衰的规律,表达了作者对治国之道的思考,富有哲理和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