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赵郡苏轼,是我的同年朋友。他从四川写信到京师给我,称道四川的两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青人。不久,黎生携带了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携带了他的几千字的文章,不以为耻辱来拜访我。我读了他们的文章,的确是宽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照应,气势奔放,充分表达了事实和道理,而他们的才力豪放纵逸,好像没有尽头。二生固然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读书人,苏君因此也可以说是善于知晓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补缺江陵府的司法参军,将要走的时候,请我以言相赠。我说:“我知道你,已经在内心明白了,竟然还要相求我用言语从形式上来表述吗?”黎生说:“我和安生都学习这种骈文,同乡都讥笑我们,认为不切合实际。现在请求您赠言,拟将解除乡里人的疑惑。”我听了这些话,连自己都克制不住笑了。
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有谁比我更严重的吗?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知道符合世俗;只知道记住圣贤之道,却不知道跟世俗要同流合污。这就是我现在还遭受困厄的缘故,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啊!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有谁比我更严重的吗?如今您的不切实际,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罢了,担忧同乡讥笑。像我的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归去,将要重重的得罪,难道只是被讥笑就为止吗?那么像我这样的人,对于你们将要说些什么呢?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
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就可以符合世俗,必定违背古人,就要随同世俗,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的疑惑,那么这样,必定能够选择而取其正确的途径。
于是,我书写这些话来赠送给两位,并给苏君看看,认为我们的话怎么样呢?
赏析
这是曾巩撰写给同年好友苏轼推荐的两位青年(黎生和安生)的赠序。这篇赠序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赞赏了黎生和安生的文章和其人;第二层,继由黎生之口,提出了迂滞疏阔——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问题;第三,针对上述问题,阐明古与今、道与俗的矛盾,并以自己为例,激励二生要“信乎古”和“志乎道”,不要与世俗苟同。此序作者态度鲜明,说理精辟,层次清晰,侃侃而谈,文笔酣畅。
全文只三百七十馀字,共分三段。首段叙述黎、安的来历。黎、安二生都为蜀人,但并不曾与曾巩相识。作者曲尽笔意先写好友苏轼来信引荐之故,“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曾巩和苏轼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又都是文坛上两颗相映生辉的星座,苏君的推荐是曾巩留意黎生、安生二人的重要原因,并非无故牵扯。不久,黎、安二生就各持其文来见曾巩,于是作者读黎生“数十万言”,安生“数千言”的文章,感到二人文章实在是“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给予了很高评价。且由文及人,想到黎、安二生确是“魁奇特起之士”,而苏轼也如伯乐识马,善荐才子,令作者感喟。
第二段紧接着便写赠言之故,并以“迂阔”为中心层层展开。但作者题目云赠“二生”,文中却单提参军黎生求赠言,因“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作者便说既然已经心契相知,就不需要写序言表达出来。于是从黎生的答话中牵引出安生,实际上这是补救之笔,关键是道出了文章的主旨“迂阔”。“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至此,将赠言之故委婉表达,而作者闻言之后,感触颇深,因其笑迂阔一语,即从“迂”字生情,将己扯入,而“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作者将自己的迂阔概括为知信古而不知合世,知志道而不知同俗,说似自嘲,实则自况,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肯定。作者因博学知古而兴趣高远,显出与世不同的特性来;因矢志于圣人学者之道而超尘拔俗,因此难免招致世俗的毁誉,而作者仍独善其身,径直前行,“困于今而不知”,“迂阔”之大,无人堪当比拟。而作者以己“迂”之大,更进一步、更高一层论述“迂”的含义,令人心领神会,议论极为得体。作者以自己虽长期受世人嘲笑,也绝不苟合世俗,以至于“困于今而不自知”的坚定态度和忘我精神为例,心平气和地劝勉对方,分析利弊,处处为“二生”细心着想,毫无师长训示晚辈的架子,反而使人从他为自许自叹中受到教益和鼓舞。因此,他说“二生”的“迂”和作者的“迂阔”相比,其“迂”甚小,如果“使生持吾言”回故里,那么,“庸讵止于笑乎?”这种慨叹,实际上是以反问的语气鼓励“二生”坚持自己的道路,不必顾虑世俗之人的非难嘲笑。
感慨之后,第三段一开始便照应前文,从正面写赠言之意,仍以“迂”字为中心,极抒笔墨,大肆渲染,“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右;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文中反复突出了二者的矛盾:如果说作者的迂是好的,而黎、安二生担心的正是这个,如果说它是不好的,那么就能迎合世俗而违背古之天理,流于庸俗而悖于圣人之道,其实作者一直在肯定自己“迂阔”的人生态度,也在晓喻黎安二生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为世俗的毁誉困扰,方能有所成就的所谓主人之道。“解里人之惑”和“知古”“志道”是两种不可调合的人生态度,这只能凭一个人的志向去取舍、追求,作者不能越俎代庖,因此作者在阐明二者的高远浅近后,留给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同时也以“并示苏君”照应了开头部分提及的由苏轼介绍和作者给黎安二生写赠序的缘起,首尾相应,环环相扣,可谓构思缜密。
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递进法,即一层接一层,一层高于一层,层层递进,顺序论述,《古文观止》按云:“文之近俗者,必非文也。故里人皆笑,则其文必佳。子固借迂阔二字,曲曲引二生入道。读之觉文章生气,去圣贤名教不远”。本文通篇以“里人笑为迂阔”一语步步引发,从作文上引到立身行己上去,命题落落大方而论事又细致入微。文章读来似嘲似解,总是自信十足,而以迂阔与不迂阔听人自择,厉中带婉,意尽其意,文尽其妙。通观全篇,“无法不备、无处不切”(《古文笔记注》),文章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厚,古今并举,涵含颇深。特别是其中论志道知古之说,对读者选择人生的道路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此文风格虽逊于韩愈、苏轼之文的奇变恣肆,却也自成一格,醇稳质实,广为人们诵读。可见,曾巩名列八家确有其独特高妙之处,明代的朱熹就非常喜欢曾巩的文章。曾巩文章纡徐百折,转入幽深,能曲尽笔意,从这篇文章就可见一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赵郡:指赵州,在今河北赵县。
- 同年友:科举时代称同榜考中的人。
- 闳壮隽伟:宏大壮丽奇异伟大。闳(hóng),宏大。
- 顷之:不久。
- 迂阔:不切合实际。
翻译
赵郡的苏轼,是我的同年友人。他从蜀地写信到京城给我,称赞蜀地的士人,提到说有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带着他几千字的文章,屈尊来拜访我。读他们的文章,的确是宏大壮丽奇异伟大,善于反复表达、纵横驰骋,竭力穷尽事理。他们的才华和力量的放纵,好像没有尽头。这两个生员确实可以说是杰出特异、崛起出众的人士,而苏轼也确实可以说是善于了解人的人。
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要前行时,请我写些话作为赠言。我说:“我了解你们,已经是在内心里了解了,难道还要用言语从外寻求吗?”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这些文章,乡里的人都嘲笑我们认为迂腐不切实际。现在求您的话,大概是想为乡里人解惑。”
我听到这些,看着自己笑了。世上迂腐不切实际的人,谁比我更严重呢?知道相信古代,却不知道符合当世;知道有志于道,却不知道跟风俗相同。这就是我至今被当世所困却不知道原因的地方。世上迂腐不切实际的人,谁比我更严重呢!现在你们的迂腐,只是因为文章不接近世俗,是迂腐中的小部分呀,担忧被乡里人嘲笑。像我这样的迂腐就大了,如果让你们拿着我的话回去,将会重重地得罪人,哪里只是被嘲笑呢?
然而像我对于你们,该说什么呢?说我的迂腐是好的,那你们就会有这样的忧虑。说这是不好的,那么要有符合当世的,就必定违背古代;要有跟世俗相同的,就必定远离道了。你们不要急于为乡里人解惑,那么在此,一定能选择并取舍。就写下这些送给两位生员,并给苏轼看,认为怎么样呢?
赏析
这篇文章是曾巩给黎安二生的赠序,文中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看法和自己的人生感慨。作者既肯定了黎安二生才华出众,又通过自剖指出自己的“迂阔”更甚。同时也提醒二生不要急于迎合乡里人的看法,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文章行文自然流畅,感情真挚,以委婉而深刻的方式传达了诸多人生思考。通过对自我的剖析和对二生的劝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真才实学和不同流俗者的复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