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苏轼
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清讴。流年未肯付东流。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鬓莫教休。
拼音

译文

画船横在江中,欣然再次游江,看到老鱼跳上槛栏,听到清亮的歌声。美好的年华不肯让它像江水一样向东流逝。 在菊花盛开的篱边惆怅地望着天空,那白云起处是甜美的温柔乡。把白发挽将起来,莫让它停歇。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鐘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调名下题作「即事」。 画隼:傅子立注:「『画隼』盖画乌隼之旗也。《周官·司常》:『九旗名物,曰乌隼为旟(Yú)。』又曰:『州里建旟。』则今之为州者建隼旟宜矣。柳耆卿《上杭守》词云:『隼旟前後。』盖用此事。」刘尚荣按:「《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旗,通帛为旃(Zhān),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Suì),析羽为旌。及国之大阅,赞司马颁旗物:王建大常,诸侯建旗,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州里建旟,县鄙建旐,道车载旞,斿车载旌。皆画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家各象其号。』傅注节引原文有误。柳词见《彊村丛书》本《乐章集·卷下·〈玉蝴蝶〉其二》,原有词题作『春游』,傅子立谓『上杭守』,待考。」 「老鱼跳槛识清讴」句:龙榆生笺:「《韩诗外传》:『昔伯牙鼓琴,而渊鱼出听。』」 「黄菊篱边无怅望」句:傅子立注:「晋陶潜嗜酒,九月九日无酒,乃于宅篱边菊丛中,摘菊盈把而坐其侧,久之望见有白衣人至,乃太守王弘送酒,饮醉而归。」刘尚荣按:「事见《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九月九日〉》、又见《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六·〈百卉部·菊〉》引《续〈晋阳秋〉》,文字有异:『其侧久之望』作『侧望久之』,今从《御览》校改。」 白云乡:傅子立注:「《赵飞燕外传》:『飞燕女弟合德,成帝初幸之,谓其姑姊樊昵,号为温柔乡。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帝求白云乡也。」昵曰:「陛下真得仙者也。」合德即赵昭仪。』」刘尚荣按:「汉·伶子于《赵飞燕外传》原书所述与傅注有异:『后德(樊)昵计,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谓昵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傅注转述不准确。」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sǔn):一种猛禽。
  • (jiàn):栏杆。
  • 清讴:清脆的歌声。
  • 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翻译

彩绘的隼鸟横于江面之上让人欣喜又故地重游。老鱼跳出栏杆像是懂得那清脆的歌声。流逝的光阴不肯白白付之东流。 在黄菊盛开的篱笆边没有惆怅和企望,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着温柔。挽回那如霜的鬓发不要停止啊。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感慨之作。上阕描写了故地重游的欣喜,连鱼鸟都像是能理解他的心情,暗示时光虽如水流逝,但他仍有不甘。下阕通过“黄菊篱边无怅望”表达出一种豁达洒脱,“白云乡里有温柔”增添了几分浪漫和想象,而最后“挽回霜鬓莫教休”又透露出词人对时光的珍视和对青春的挽留,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尽管时光无情流逝,但依然要努力保持生命的活力与热情。整体意境开阔而富有韵味。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